Page 12 - Attila Konnyu
P. 12

伽柏·柏德基
阿提拉·珂纽的作品
我们在这点上必须考虑到一个关键因素:作品诞生时间与艺术史之间的关 系。因为重现一种旧的风格,无论其理由如何合理,“一个人都不可能两次踏 入同一条河流”。很显然,画家也无法忽视一个事实:过去的画家在几十年前 就已经创作过类似风格的作品。他必须考虑历史上的那些作品,还有作品 所受到的批评。因此,我们要谈到创作灵感和影响,谈到创作状态与学习成 为画家的过程之间的空间。例如,一位画家从杰克森·波洛克那里学到了一 些技术,比如“全方位”效果;或是像克里夫德·斯蒂尔的那种运用放射线溅 落到表面的形式;或者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奥斯卡·多明戈斯的那种熔化、 软化的奇异效果;还有赵无极来源于巴黎的第二次抽象浪潮的灵感。这些 都可以在富有诗意的色彩平面运用中,在有机结合的动机中找到相互碰撞 的地方。
尽管阿提拉·珂纽没有提及,但在我看来,沃尔夫冈·舒尔茨的影响是显而易 见的(他是一位定居巴黎的德国画家,心理状态和命运都很悲剧)。他的构 图以痛苦为中心,就像火焰一样燃烧,可以被诠释为花朵或是瓦片,直至线 条最终向外爆发和崩溃。当然,我知道阿提拉·珂纽并不总是像那位德国画 家那样画划痕或是爆裂的伤口,他的方法同样也没有那么激烈,但是从构 图的相似性来说,在一些地方还是可以看到两者在激情和真诚上的共通之 处。他的作品与让·福特里埃的一些系列作品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是这 一运动伟大的法国画家代表。这些例子都支持了我的观点:无具像作品是 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作中最重要的作品。
珂纽曾多次提到格尔哈德·李希特的作品,这就产生了另一些问题。毫无疑 问,在李希特的抽象系列作品中,主要是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对 于鲜艳色彩的运用,对层叠的色彩层次的处理,笔触和姿态的效果都是珂 纽获取灵感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正如恩得利·罗莎所描述的那样,他们 在画布上运用油彩的方法,在滚刷的使用上也有根本性的不同。我们同样 也无法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尽管这不是最显著的差异,但在德国艺术家的有 意识的多色彩作品中,他的抽象作品系列仅包涵一个图层。最关键的区别 是,尽管李希特有意识地采用了纽约学派所使用的方法和无具像画法,珂 纽却通过本能的、无意识的途径达到了相同的效果。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在抽象表现主义的外在形式之外,珂纽在这一风格的创 作态度上达到了何种程度,以及他为适应当前时代,对该态度的重塑达到了 何种程度?这些因素中哪一个更重要?他的态度是一种英雄式的、积极的态
度、一种对存在主义的投入,还是一种抒情的、冥想式的、先验性的体验?
也许关键的一点是,阿提拉·珂纽不会明确地采用任何创作方法。从《画家 的 舞 蹈 》 开 始 ,他 就 运 用 了 一 些 活 动 家 模 式 。 — — 在 绘 画 过 程 中 集 合 了 所 有 动 态 的 、几 乎 不 受 控 制 的 运 动 — — 这 是 创 造 性 过 程 不 可 缺 少 的 组 成 部 分 。 有关存在主义决定论赋予身体的意义,请允许我引用梅洛·庞蒂在1945年出 版的《经验现象学》:“身体是我们于尘世存在的附着之处......我考虑的不 只是空间和时间,而是我属于空间和时间,我的身体始终处于失控之中...... 我就是我的身体。”其含义在于,身体的运动和功能塑造了我们所有的精神 和情绪活动。正如阿提拉·珂纽所写的那样:“我通过直接、本能的行为来表 达自我......我的画是建立在动作和行为之上的。”
把直觉、自发性和潜意识的内容表象化,看似与冥想、创造性的行为是相反 的,更倾向于禅的空境,因为正如马克·托比的传奇性例子所显示的那样, 人们可以也从佛教寺院中达到抽象表现主义。无论如何,珂纽似乎不必对上 述问题给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答案。他只要泼洒漆彩,跟随他的本能和冥 想就行了。他似乎承认,他的任务是选择,而不是做出最终的决定。非要说 的话,他在重拾抽象表现主义的方式上确实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不仅 标志性的创作风格可以改变和混合,创作态度也同样如此。考虑到上面所有 的观点,还有论文作者对他的客观性的期望,关于他的作品我还能说些什 么呢?
我们从显而易见的地方说起。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表现力,色彩鲜艳,确实很 有震撼性,而且很壮观。然而在狂欢的视觉效果背后,还潜藏着一种近乎迷 幻的美感。深邃,而不是深不可测;神奇,而非陷阱。油彩倾泻的画布不由 自主地暗示着持续的变化,一幅永恒变化的景象。当然,偶然性在画作中也 有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感觉到本能的痕迹和发现的兴奋。线 条和色块有时会与画家的情绪发生反应,如心电图般的敏感,而在一般情 况下,它们会反映出微观世界的神秘丰富。简而言之,这些作品“很成功”, 其中蕴藏着潜力。与他的说法相反,它们代表的不是“空”,而是“有”:一个生 活和艺术不断变化的世界。
伽柏·柏德基
美术史学家 美术史研究所,人文学研究中心,匈牙利科学院
12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