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Chinese Report_Oxford Uni
P. 77
項目進展情況
2012 年 5 月至 6 月間在香港進行了一項有代表性的隨機人 口電話調查。採用了一份中文結構化問卷來收集受訪者的社 會經濟人口信息數據、對風險的常規認知、對災害的瞭解程 度、以及個人和家庭的防災準備狀態。總共成功訪問了 1002 人,回應率為 63.0%。受訪者的社會人口特徵具有香港代表 性。這意味著 1002 件樣本的特徵在年齡、性別、地區等方 面與香港一般人群相似且具可比性。
初步成果亮點(2013年2月)
1. 不到一半的研究人口可被歸類為具備“高水平的災難意識 感知和實際防災準備狀態”。
2. 在香港家庭中,家庭備災物品如急救包、慢性病患者長期 服用的藥品、不變質食物和飲用水並不普遍。
3. 4.
40% 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來自政府的官方災難信息是最可 靠的,其次是來自媒體和獨立專業人士的信息。最常見的 回答是,受訪者透過電視、報紙和雜誌、廣播電台、互聯 網等方式來尋求信息。
如果將急救培訓作為衡量城市受訪者準備狀態的代表, 分析表明,受訪者認為香港易受災害與否與獲得急救訓練 與否之間沒有顯著關聯。沒有發現急救訓練獲得與自報急 救技能(包括為有需要的人進行急救的自信心,以及感知 為家庭成員和陌生人必要時提供急救的可能性)之間有任 何顯著關聯。
“Istolethety 圖片由‘蓋帝圖像’提供”
為香港社會開發溫度和氣候相關的警報性健康風險信息。 除此之外,5名初級研究人員透過此項目接受了有關電話調 查研究方法及其他相關方法論的培訓。
未來的計劃
項目縂結報告終稿將描述社會人口模式、自報行為概況、城 市災害風險知識預測指標、以及對政策制定產生的影響。將 向相關學術會議提交科研成果,並在國際同行評審期刊上發 表。亦將構建解決一般社區災害和健康風險知識問題的未來 干預性研究。具體而言,將開發基於證據的行為干預措施, 支持城市弱勢次群體,如老人或殘疾居民、慢性病患者、及 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以減輕氣候變化給亞洲城市帶來 的不利影響。
培訓和能力建設
初步研究結果表明,有必要提高對災害風險的意識,並識別城 市人口應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脆弱性。由於此項目及其成 果,團隊已與香港天文台建立合作關係(2012 – 2014年),
77
圖片由 Emily YY Chan 教授的氣候變化與健康研究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