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2018_Borderless_Teachers
P. 41
育交流,深化雙方互動及聯盟關係,達 成創造互利共贏的人才培育合作及區域經 濟發展的願景。其中,為提升青年赴東 南亞國家交流及發展意願,鼓勵青年赴東 南亞及南亞地區研習交流,勉勵學生擔任 海外志工及赴海外體驗學習完成自我生涯 探索等途徑,達到人才培育、自主探索、 人才交流及職涯發展等目標,提升青年國 際參與及交流能力。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 選送師資赴東南亞臺灣學校等教育見習及 教育實習,協助這些未來教師未來授課時 對東協人文風情理解的基礎。(教育部, 2016)
因此,本校為配合教育部提昇全球移 動力及新南向政策,強化師資生參與國際 議題的探究能力,深化師資生對於新住民 及多元文化的教學能力,進而提升師資生 多元文化素養與國際移動力,故提出至馬 來西亞進行教育見習。
住民子女主要分布於新北市、桃園市、臺 中市、高雄市、臺北市及臺南市等 6 個縣 市,合占 664%。(教育部,2017)由此 可見,本校所在的臺南市國小新移民子女 人數甚多。所以有必要加強師資生對於新 住民及其多元文化的認識,並強化其多元 文化教學的能力。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人口約 2600 多 萬人,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等組成, 是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國 家。馬華人約 620 多萬,約占全國人口的 23.6%。華人是國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 且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與中華文化相似,雖 然在臺灣新移民中所佔比例相對不多,但 仍有許多留學生以及交換學生來自馬來西 亞,與師資生也多有互動,對師資生認識 多元族群文化有其啟發。
因此,為求能讓學生增進實務經驗及 精進教材教法,且在全球化與國際化的趨 勢下,有其必要拓展師資生國際視野與 世界公民意識。若可以至馬來西亞華文小 學、臺灣學校見習,除可瞭解馬來西亞不 同學制推廣華文歷程,尚可觀摩如何落實 多元文化的課程,進而讓師資生透過見習 課程,在面對新住民學生或多元文化課程 時,能有更廣闊視野。本校計畫至馬來西 亞吉隆坡臺灣學校與八打靈育才華文小學 進行教育見習。
3. 體察多元族群文化
教育部 106 年度施政目標之一為尊 重多元族群,鼓勵母語與文化傳承;強化 原住民族與新住民子女教育。推動青年國 際交流及壯遊體驗,鼓勵青年關懷全球事 務。(教育部,2017)
根據教育部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 數分布概況統計,105 學年新住民子女就 讀國中、小 1 學生總人數為 19 萬 6,178 人,較 104 學年之 20 萬 7,955 人減少 1 萬 1,777 人,減幅為 5.66%;其中國小學 生 12 萬 284 人,減少 1 萬 4,198 人,減 幅為 10.56%,主因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 國人與東南亞居民婚配情形轉少,遞延反 映至國小新住民子女人數減少所致。
以國小分析,12 萬 284 位新住民子 女中,其父或母以來自中國大陸最多,其 次為來自越南籍,再次為印尼籍。國小新
4. 拓展學生就業管道
2010 年時,華文學校 5000 多所, 亞洲有華文學校 3000 多所,歐美各國 的華文學校也在蓬勃發展,美國有華文 學校 500 多所,學生 6.8 萬人(餘嵐, 2010)。東南亞諸國華文教育發展尤為突 出,此與華人移民有關,目前馬來西亞的 華文教育基本上分成華文小學、華文獨立 中學及華文高等教育學府。這當中只有華 文小學屬於政府學校,華文獨立中學及華
國立臺南大學: 臺灣學校暨八打靈育才華文小學見習課程計畫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