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灣歌謠傳鄉情—臺語篇》
P. 21

    主講人╱游昌發
1942 年生於廣東省潮陽縣。畢業於台北師範、 國立藝專音樂科、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奧地 利留學期間,以聲樂及作曲為雙主修,隨作曲家 Gottfried Von Einem 學習。回國後隨申克常先生學 習平劇三年。曾任教於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 大學)、輔仁大學、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 術大學)、台南科技大學(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等校之音樂科系、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 教職退休後,專職作曲。
由於初中音樂老師曾華的提攜,游昌發進入北師 音樂科,開啟音樂的人生。之後受康謳老師的鼓勵, 繼續就讀藝專音樂科,並開始學習作曲。維也納留 學時,在 Gottfried Von Einem 門下受教,養成不斷 研讀大師作品、探究哲學深度的習慣。從就讀藝專 時開始作曲,至今年近八旬,仍持續不懈地創作。 作品數量豐碩、體裁形式多樣。包括成熟最早、數 量最多的藝術歌曲與合唱曲,兒童音樂劇、折子戲、 歌劇、芭蕾舞劇等戲劇音樂,與鋼琴曲、小提琴曲、 交響曲、交響歌樂套曲等不同類型的作品。
游昌發以讀書人自許,對文學涉獵極廣。他除了 撰寫音樂專業著作外,也寫小說。從歌曲歌詞的選 取,反映他對文學的喜愛。如以台灣當代詩人作品 寫的〈草葉〉、〈小蜘蛛〉、〈憐伊〉、〈澎風師〉、
〈寄鞋〉等,日治時期詩作譜寫的 32 首《虛谷詩歌》, 中國古詩寫成的〈未曾寫書〉、《四首悲歌》(為 女高音及管弦樂團),近年以翻譯詩選創作的《八 首紀念歌》、為推廣詩、樂而作的《游昌發 洛夫詩 歌》,取材非常多元。他運用崑腔、京劇等中國傳 統音樂語彙為素材,結合西方藝術歌曲的作曲手法, 並注重中文四聲的抑揚,創作出歌唱曲調與歌詞旋
律相符、深刻表達詩意的雋永歌曲。
取材豐富多樣也是游昌發合唱曲的特點之一。不 論是以民歌創作的〈送我一支玫瑰花〉、〈但願那 杯酒代替你的心〉、《台灣童謠組曲》、〈挑擔歌〉, 或以古詩詞創作的〈小雨〉、〈陽關三疊〉、〈秋興〉, 與以南北管音樂寫成的〈天官賜福〉、〈望遠行〉 等民族素材的合唱曲;或自己作詞表達哲學想法的 〈做人的媳婦〉、〈麒麟仔〉及〈蛋〉,與近年創 作的九首佛教合唱曲,都是傳統中國歌樂結合西方 合唱的經典作品。
在戲劇音樂的創作,游昌發從小型的兒童音樂劇 (如:《地心一日》、《瞎子摸象》等)、折子戲《王 婆罵雞》、《閻惜姣》、《桃花過渡》等獨幕劇累 積經驗,而創作了融合京劇、崑腔、歌仔戲、梆子 戲等傳統戲劇材料,京劇演員擔綱、管弦樂伴奏的 新創歌劇《桃花扇》(2008);融入客家音樂等素
材,唱、演並重的客語歌劇《三玉奇緣》(2015)。 不但作曲,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將中國傳統戲曲 與西方歌劇交融,開創了中文歌劇新風貌。
相較於歌樂,游昌發的室內樂作品較少。〈去夏 以來的悲哀〉(雙小提琴奏鳴曲與鋼琴)、〈前奏 曲與賦格 - 為二支雙簧管與鋼琴〉都創作於〈草葉〉 之後二十年的 1990 年代。融合中國傳統音樂語彙 創作的〈皮黃隨想曲 - 為小提琴獨奏與管弦樂團〉 (1999)、印尼「甘美朗」(gamelan)為素材創 作的弦樂合奏〈Bali 小夜曲〉(2015),不僅提供 演奏家展技的契機,更是風格相當獨特的作品。
近年,游昌發創作的幾部大型作品,包括以台灣 原住民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創作的芭蕾舞劇《蛇郎君》 (2010),以舞劇材料再創作管弦樂曲〈蛇郎君組 曲〉(2017);以古詩中表現人生百態的十首「酒詩」 連綴,大型(三管制)管絃樂伴奏獨唱及合唱的交 響歌樂套曲《酒歌》(2012);獻給好友的交響曲《創 傷與療癒-致竹梅與菊蘭》(2018)。這些作品都 是將中國音樂的傳承,透過西方的作曲手法,交融、 創作出有表情、具個人風格的音樂;也充分闡釋了 作曲家對人生、生命的體會。
規律的運動習慣與健康飲食,是老年游昌發的養 生之道。近年身體偶有不適,仍持續閱讀、作曲, 創作中的《耶穌受難曲》、《瘂弦詩歌》等,成熟 技巧運作豐富多樣的音樂語彙,展現一個住在台灣、 受中國與西洋文化影響的作曲家之精粹藝術涵養。
2019 音樂創作與發展座談會 19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