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灣歌謠傳鄉情—臺語篇》
P. 24

  22
專題演講
(十)
以管弦樂為主角的一部歌劇 白遼士的《浮士德的天譴》
主講/陳漢金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即將演出《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 以紀念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的辭世一百五十年, 我利用這個時機,介紹一下這部完成於十九世紀前半,卻充滿前瞻性與 現代感的歌劇 - 就像《幻想交響曲》等其他幾部白遼士的代表作一般, 《浮士德的天譴》預示了華格納以及其他多位十九世紀後半「後浪漫」 作曲家們。
在白遼士的主要作品中,管弦樂與戲劇經常是界限不清、水乳交融的: 他稱《幻想交響曲》為「想像的戲劇」(théatre imaginaire);稱《羅密 歐與茱麗葉》為「戲劇交響曲」(symphonie dramatique);《浮士德的 天譴》被他形容為「音樂會的歌劇」(opéra de concert)。在這些作品中, 管弦樂都是主角,而不再是被動的用來伴奏聲樂 - 傳統歌劇中,聲樂與 器樂的關係,於是被白遼士翻轉了;日後的華格納,將朝著這個方向, 有著更多的發揮。
因此,無論是白遼士的交響曲或歌劇中,管弦樂一直在演戲,也最會 演戲。以管弦樂團為主角的《浮士德的天譴》裡,白遼士如何根據結構 相當自由,戲感很充份的歌德原著,天馬行空的突破傳統歌劇的框架? 如何藉著音樂去經營強烈的戲劇起伏,充分的情緒、氛圍的變化與轉換, 以及層次很豐富、效果很壯濶的「立體空間感」?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