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灣歌謠傳鄉情—臺語篇》
P. 7
主講人╱施捷
華裔奧地利籍作曲家施捷,1950 年生於臺 北。二十四歲時赴維也納就讀於音樂及表演藝 術大學,習作曲與豎琴。1983 年畢業。一年 後入奧國籍,迄今生活於維也納,為自由作曲 家。音樂創作之餘,他也致力於東西方音樂文 化的交流。創立了維也納太平洋青少年管弦樂 團,擔任藝術總監。團員來自中國,臺灣及日 本。
他多彩的作品,已經在歐洲許多國家、亞 洲及美國演出,包括了管弦樂、室內樂、歌樂、 芭蕾舞曲,還有以女詩人安涅特.德羅斯特 - 許爾斯霍芙(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 的詩為歌詞的神劇《生生大地》,神劇形式的 史詩樂篇《祈福》,及大獲成功的歌劇《弒 父》。該劇 1994 年於德國德累斯登首演,繼 而在維也納、柏林等地演出,並由奧地利國 家廣播公司以音樂會形式錄製 CD 出版。該劇 更得到德累斯登當代藝術中心頒給《藍橋》作 曲獎。樂評特別稱許他的音樂「洞燭了每一人 物情緒最細微處的波瀾與互動」。2016 年為 慶祝德國基爾大學 350 週年紀念而作的二首 音樂裝置藝術,《沉默的海》及《舞海》得到 盛大的成功! 2017 年個人經過多年經驗的累 積,首創“音雕”《雲與浪》於德國敏斯美術 館演出,將音樂化為雕塑藝術,再次博得樂評 家們及聽眾的驚嘆!
施捷最原創的表現手段是音響。要將他的 音樂歸之於某一類傳統的風格似乎不可能。 他的印記太過獨特,可以極明晰地量測所有 想像得到的音樂心理過程,而呈現之以前 所未有的多變表情。施捷的音樂最迷人之處 或在於,如指揮家 Georg Fritzsch 所讚嘆 的:「雖然幾乎完全放棄了旋律與節拍,但 以豐富的表現力與情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 音響世界。」這特殊的印記,源自西方音樂 傳統與東方哲學的融合,將目光從外在的效 果導向細微的內在組織。施捷意圖以他的作 品探索人類心理的深處。他的音樂,無孔不 入地貼近演出者與聽眾。對演出者,他獨樹 一幟,給予了很大的詮釋空間,例如:形式 上,音高組合可以變換,小節線的限制根本 取消;對聽眾,他追求的是以音樂觸動而且 豐富他們的感性。至於內涵,他的一個特徵 是揭示從黑暗到光明的路程。存在的恐懼與 災難常是他的主題,但從來不放棄以感性之 力量克服它們的希望。按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說法,「一個人表面的裂痕越深越 多,在深處產生的力量就越大。」
施捷除了屢次被奧地利國家廣播公司個人 專題節目採訪演出,更被選入官方「奧地利 名人辭典」。該辭典是這類名錄中最重要的 一部,由權威學者主持編簒,篩選標準嚴格, 並列舉自公元前三千三百年至今的約七千位 有傑出貢獻者〈藝術、科學、政治、經濟等 方面的代表人物〉。施捷是其中來自亞洲的 唯一一人。
同時 2005 年獲頒授維也納市對藝術家的 最高榮譽「維也納市文化金質勳章」。2013 年西比流士音樂院作曲客席講座。2015 年獲 頒下奧地利聯邦對音樂創作及音樂教育貢獻 「銀質勳章」。
2019 音樂創作與發展座談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