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8701
P. 215

8701
因此 我突然想起了这样一个场景:哪天 我们当和伏山老师共围一桌 临风把酒 嬉笑怒骂 没了老师和学生的分别 再重谈三十年前的旧事 应该 会很酣畅淋漓 也快意人生吧!
杨聪凤老师
杨老师教我们《文学概论》。这门课是中文系学生的基础理论课 但对大 一的学生来讲 其实稍显困难。我后来读研究生 专业就是文艺学 但在大学 期间 这门课很让我头疼。
教材是以群编的 知识结构非常正统。我现在还能记住教材中的某些内 容:如文学起源于劳动 诗歌是先民们劳动时哼唷哼唷的号子 典型环境中的 典型人物 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等等。按我后来的理解 这门课应 该是训练我们的理论思维的 但是说实话 老套的教材 一点都没让我获得理 论上的训练。所以 这个结果 怪不上杨老师。
杨老师那个时候四十出头 中等身材 尖脸 说话有激情 风风火火的 所以给我热心快肠的感觉。我可能是比较愚钝 对这门课 一点也爱不起来。 临到考试 就在那死记硬背 也不求甚解 所以 两学期都没拿过高分。
对这门课记忆最深的 却是杨老师要我们做报告文学的研究。因为这个原 因 我阅读了苏晓康的一系列报告文学 至今还记得读《神圣忧思录》时的激 动与愤怒。我写了我对于苏晓康作品的评论 在文章里加了些新词和拗口的术 语 自认为写得还算漂亮 却没能入杨老师的法眼 只得了个 78 分的尴尬分 数 失望的心情 不言自喻。
二十周年聚会的时候 杨老师也来了。她还带来了那时的研究成果编成的 一本书 老白、灿宇他们写的文章 赫然在列。杨老师还感叹说 你们那时还 是大一的学生 写的东西 水平还真不错。二十几年后 老白他们才收到自己 正式出版过的文章 其中滋味 也应五味杂陈吧。
因为热情 也因为干练 听说杨老师后来还做过中文系的领导。陈东他们


























































































   213   214   215   216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