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8701
P. 226

214 / 215
1994 年夏天的时候 我处于人生的大十字路口 走投无路心茫然。夏日 的某个晚上 我突然想到了一条出路 就是去考研究生 于是着手去准备。我 喜欢外国文学 自然就想到了赖老师 于是 就给他写了封信 想报考他的 研究生云云。赖老师给我回了一封亲切而热情洋溢的信 欢迎我报考他的研究 生。后来 也不知是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 我转考武汉大学 就这样和赖老师 擦肩而过了。
二十年毕业聚会的时候 我讲起了这个往事 赖老师早就忘记了这茬事 但却也对我生出了别样的亲近感。中午聚餐时 他特地和我坐一桌 关心地问 我后来的动向 其实我那个时候在学校 压根就不是一个好学生。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对于学生来讲 夫子有事 弟子当服其劳。而对老 师来讲 尽管当时连学生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可经年以后再相遇 还是像遇到 失散多年的孩子一样 期望他平安如意 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林兴宅老师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 林兴宅老师在中文系可是大名鼎鼎。正是因为他 大名鼎鼎 所以 他就没有教过我们一节课 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啊。
现在学界提到八十年代 不知给它赋予了多少浪漫而又激动人心的品质。 在国门初开 西学涌进的年代 确实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东西。
那个时候 我们系的大师兄刘再复 可是文艺理论界的一面旗手。他的 《性格组合论》甫出 就震惊四座:思想开放者拍案叫绝 古旧保守派指为怪 论。但刘大师兄当时为《文学评论》主编 主掌文学期刊高地 所以 他有能 力去开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新风。
兴宅老师据说是刘大师兄的较好的朋友或同学 当然也就聚在师兄的开一 代新风的大旗下 将科学研究中的系统论等引进文艺理论研究中 写出了《论 阿 Q 性格系统》的名篇 被誉为文艺批评新方法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其 90 年 代建立的“象征论文艺学”新体系 也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五种基本理论形态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