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keepgoingwithtaiwannewculturalmovement
P. 13
仍舊封建、保守且馴化的「前現代」,逐漸變成了方方 面面都具有某種現代性(modernity)的新社會。
文協出席成立大會的人數多達上千,不僅有知識分 子,更包括士農工商等各階層人士。而文協成立後, 從辦報刊、蓋書局、設劇團,乃至全島舉行演講會。 根據估算,在文協分裂前夕,曾參與這些公開文化活 動之民眾,已達20萬以上。若稱此為社會總體之啟 蒙,並不誇張。
就此來看文協不久後的組織分裂,有人惋惜來得太 快,有人嘲諷不夠團結,但我個人反倒認為,因百花 齊放而來的眾聲喧嘩,才是文明多元的表現。組織 分裂及其背後所代表的理念差異、利益衝突或路線
+1 競爭,其實都是現代性發展之必然趨勢。
誠然,由文協所帶動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在狹義 的政治競合之外,實則春風化雨、花粉紛飛,影響遍 及各類文化領域與社會生活。尤其是臺灣美術、文學 與音樂等創新發展,都在 1920 年代之後開花結果。
編者序 二
百年 :延續臺灣新文化運動的當代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