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新加坡封城日记 - 一个中小企业雇主的心声
P. 130
不断进步。眼界的开阔,自然而然带来手技的提高。 近20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国泰民安,人民逐渐富裕。所 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艺术收藏成为热点,艺术品拍卖屡 创新高,带动整个市场的热闹非凡和人心的浮躁不堪,甚至出现
了活着的“大师”比死去的大师更值钱的怪现象。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多少 能人匠师,创造了令人仰止的艺术高峰。对于这些历史公认的文 人骚客,试问今人,又能知道几个,又能懂得几人。近百年来, 又有几个书法“大师”能卖出好价格?常人能叫出名字的恐怕也 只是十几人吧。我们只不过是匆匆过客,留下的一些墨迹也不足
一晒,只能留待孤芳自赏。 书法背后的文化和精髓,才是我们一辈子致力追求的修
养。首先是人品,似乎书法更能体现文人的品味和气节,如柳 公权“心正则笔正”的教诲,“字如其人,立品为先”的古训。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之沉痛,颜真卿《祭侄 稿》“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之悲愤,苏轼《寒食帖》“死灰吹 不 起 ”之 苍 凉 。传 说 宋 四 家“ 苏 黄 米 蔡 ”的 蔡 ,本 是 蔡 京 ,就 因 为 其 人品不好,就被人换成了蔡襄,可见书法人的气节和人品之重要。
其次书法文字学本来就是一门学问,从六书理论开始,从 《说文解字》考证,从甲骨文、金文、篆、隶、草、行、楷等各 体,南有帖学,北有刻碑,各种风格,层出不穷。历代书家,灿 若繁星。又如书法内容,诗词歌赋,寻章摘句,对仗押韵,临场 发挥,更要胸有诗书,倚马可待。要不,书法学怎么是个独立 学科,又怎么会有个博士学位呢?但纵使有如此多的书法学博 士生,又能几人在书法界上留有名声呢?技巧可学,而气质难 学,“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 秘要》)
130 新加坡 封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