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Demo
P. 175

望客家文化能繼續『活』在臺 灣社會的大環境中,就必須仰 賴客家公民社會的力量支持。 」洪馨蘭認為,「公民社會必 須自己形成對於客家文化保存、 傳承、保育的決心與信心。」
她認為不只是客語的保留, 也包括客家文化中各種儀式的 傳承 不只有客家商業街區如 何吸引觀光,還要透過公民討 論與運動,思考客家文學中的 農村與農業飲食如何結合文化 景觀等無形文化資產,來加以 保護和創新運用。此外,她還 表示,公民社會不僅僅需要集 體思考「里山」運動在淺山、 近海的客家庄如何被實踐,還 要公民社會來促成政府跨部會 地依照《客家基本法》的規定, 保護地區發展對於族群文化的 影響。
「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 這項社會運動從民國 80 年代 初開始至今,充分展現出不同 階段公民與經濟發展政策的 拔河、衝撞與對話。」洪馨 蘭表示,從初期的街頭請願, 到後來逐漸在基層培力出一批 批聽得懂工程語言與危機計算 的「草根專家」,再從生態與 經濟平衡議題擴展成為「客庄 保衛」運動,甚至進而促動南 臺灣綠色書寫與環保文學的興 起。
正因客家在臺灣社區運動 貢獻卓越,有許多從民間出現 的力量,獲得了客委會的關注 與支持,洪馨蘭細數:「包括 屏東佳冬鄉的生活空間營造, 與當地既有的古蹟保存息息相 關,而後持續加入其他面向的 社造計畫,讓這些保存點透過
線的連結,成為一個持續變化 中的客家社造點。」還有獲得 行政院性平深耕獎的「姑婆回 家了」紀錄計畫,也是客家社 會轉型過程中,從家族內部事 務逐漸成為公民議題的展現。
指標三:企業經營型態 的社會倡議組織
後生返鄉,看見客家公民
社會未來
近年因在地創生政策,掀起 青年返鄉熱潮,也為客家公民 社團帶來新面貌。回鄉客青爬 梳家鄉脈絡,重新尋找客家聚 落價值,更藉此鏈結自我與土 地斷層的生命記憶。
就如曾獲客委會「客庄青年 新創事業競賽」優勝的苗栗南
九大客家力意見回饋 PART 3 3 173
「姑婆回家了」紀錄計畫,紀錄了客家 傳統祭祀文化的轉型過程。























































































   173   174   175   17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