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Demo
P. 181

PART 3 179
被削弱與壓抑。」
從西進擴展到全球,羅烈師 也深刻體悟中國大陸與東南亞 客家研究的不同,他形容「在 臺灣與中國大陸,比較像是在 淡水中討論客家 到了東南亞 或其他地區,就好像在鹹水中 討論客家。因為當地華人已是 少數,客家人數又更少。」
96 年開始,羅烈師初步接觸 東南亞客家族群,從觀察到實 地參與,不僅曾前往婆羅洲的 砂拉越進行研究,也帶著學生 到馬來西亞進行國際志工與移 地課程計畫,將臺灣社造與文 化資產保存概念帶進東南亞, 「類似這種型態,把臺灣客家 帶入全球的學術交流,基本上 仍然在持續進行。」而後更有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的成立,以 及《全球客家研究》期刊的出 版。未來陸續還有研究者前往
大洋洲、非洲、印度洋模里西 斯等地,足跡遍及五大洲。
指標二:發展以臺灣為 中心的海外客家網絡
透過研究,喚醒海外客家
的在地主體意識
利亮時指出,在東南亞各地 的海外客家文物經常是不被當 地政府所重視的,但他認為這 些文物與古蹟的保存,對於客 家文化的研究有其價值意義。 「多年來,客委會透過協助東 南亞客家會館與文化中心收集 海外的客家文物,對臺灣而言 是利多,可藉此打造成為世界 的客家文化之都。」本身就是 來自馬來西亞客家人的利亮時 認為,這是東南亞客家族群最 需要、也最實際的幫助,「不 只能獲得友誼,也能感受客委 會除了重視在全球客家研究的
學術議題外,對於客家文化與 文物也具熱誠。」
尤有進者,當臺灣協助東南 亞客家族群保留客家文物與古蹟 時,也能進一步透過影響,讓當 地客家人自發性地產生保存客家 文物與建築物的想法,成為良性 循環。他以最近在馬來西亞檳城 的一間大伯公廟為例,當地客家 人便是受到臺灣的影響,按照清 朝光緒年間的建築型態,自發性 地自行修復,修復後的大伯公廟 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 文化遺產,而類似案例已經在東 南亞不斷發酵。
隨著客委會在全球客家的 策略途徑,從客家學術的交流 到客家網絡的聯結,再進而深 入海外各地客庄進行交流,已 經展開世界臺灣客家的綿密網 絡,包括輔導亞非歐美大洋等 五洲的臺灣客家聯合會、以及
馬來西亞檳城的大伯公廟已被列為世界 文化遺產,顯見客家文化在東南亞不斷 生根茁壯。(照片提供 Shutterstock)
九大客家力意見回饋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