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波特旅陶藝工作室 企劃書
P. 16

的紀錄相互比對實驗數據並分析,調整下一次實驗的添加成分和比例以及窯燒的溫度和時

            間。在前三次實驗中本團隊嘗試三種方式:將墨玉粉及石材廢料(以下簡稱石粉)混進陶土
            或瓷土中、將濕石粉塗抹在試片上、直接把墨玉碎塊嵌在黃陶土或瓷土上,因效果不好且流
            動性太高的因素,決定改用其他方法;同時由於店家好石在告知墨玉粉末數量不足,中斷墨
            玉的實驗,將石材廢料當作唯一實驗對象。

                 在第四次實驗(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時以石粉加入瓷漿及透明釉的方式燒製,
            結果顯示此種方法無法顯出顏色(上了瓷漿及釉藥的部分幾乎與土本身的顏色無分別),第五
            次實驗(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日)將石粉混和黃陶土及瓷土,並將之覆蓋於試片上燒製,成
            品可看出流動性過高或有孔洞這兩個問題,且顏色的問題仍未解決。

                 第六次實驗(二零二零年一月十六日)開始嘗試將石粉當作材料之一調配釉藥或化妝
            土;第七次(二零二零年二月五日)在釉藥裡加入氧化物改變燒製出來的顏色;第八次實驗
            (二零二零年二月十四日),初次使用樣品試釉,並且初步挑出幾個效果不錯的釉藥配方繼續
            實驗、決定不使用化妝土;第九次(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四日)繼續使用樣品試釉,發現釉

            色在樣品上與在試片上有差異,而且部分配方有產生氣泡、需要的燒成溫度太高而沒有燒熟
            的問題;同次實驗中用試片試燒加入不同氧化物的釉藥配方,尋找更多適合的釉色,也從中
            挑出兩種配方繼續實驗。
                 第十次實驗(二零二零年三月二十日)已定下確定使用的釉藥配方,開始進入確定產品

            的階段,往後的燒製不再實驗其他配方。此次實驗以加入石粉的釉藥與現成的白色系釉藥
            (蛋殼白、灰白點)搭配,因發現蛋殼白孔洞過多、灰白點顏色偏紅不符合預期且效果不
            好,團隊決定另尋其他白色釉藥的配方以搭配加石粉的釉藥。
                 詳細實驗數據請見附錄四實驗記錄(獨立附錄)。


              (3)產品設計
                 本團隊的產品經過多次修改,最初的產品設計是藉由手作陶市場調查分析市面上相關產
            品的外觀與表面裝飾(詳細內容請看 P.18 市場分析),評估分析結果決定產品的器形走向,

            以圓形為基礎製作盤子套組。後續因調整團隊核心、改變行銷策略等原因,最終產品設計改
            為三個套組,內含手拿杯、長盤、碗、大圓盤等產品,器形、表面裝飾和釉色皆以宣傳花蓮
            永續為主題設計,藉此傳遞團隊核心概念(詳細內容請看 P.9 產品設計說明)。

              (4)裝飾性材料調配

                 首先將工廠拿回的混和廢料粉末以八十度烘乾機烘烤八小時至粉末全乾(圖 13 左圖),
            以利調配時精準估算粉末淨重。將乾燥粉末和適當比例的長石、高嶺土、球狀黏土等釉藥原
            料加入水中均勻混合並過篩調製出釉藥備用(圖 13 右圖),施於經八百度素燒後的素燒坯

            上。
                 從工廠拿回的每一批石材廢料粉末皆需經過重新實驗,找出每一批廢料與釉藥原料調配
            出最適當的比例,以呈現出良好的色彩及質感。







                                                            15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