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15
P. 31

南市附近的毛家弄,房舍低矮狹窄,光綫極                                                                                                                   我家在念書的五姐八姐都進入明德女中讀書,


                       差,我們幾姊妹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一個腥臭                                                                                                                   明德女中附屬小學也接收男生,我也就進入



                       難聞的硝皮作坊,踮著腳尖踩過從作坊流到                                                                                                                   明德附小,每天跟着姐姐們從高恩路乘電車



                       小街上的臭水,才能到達學校,上課時若有                                                                                                                   到金神父路下車也不算遠。搭法商電車1、2、



                       同學功課做不好,老師就要用戒尺打他的手                                                                                                                   7路電車,在霞飛路上,呂班路和金神父路



                       板,再罰他立壁角。後來二爺叔瞞著祖父把                                                                                                                   兩站中間,馬斯南路口可看到一排三層樓朝



                       “九畝地”老祖宗的:墓地賣了,自己不再露                                                                                                                  南的住宅房子,房屋前有一塊空地,可作小



                       面,二房就此搬出晝錦坊去另住。1932年老                                                                                                                 型操場用,明德女中就在巷口第一間,隔了



                       宅西半邊空出來了,明德小學的校長梅頌先                                                                                                                   幾間就是明德小學。



                       先生(我們因為他的頭相有點兩頭尖,給他                                                                                                                       午餐則由家中佣人送飯到學校給我們在


                       起了個綽號叫他“梅橄欖頭”〉就來我家和                                                                                                                   學校指定的課室吃飯。學校全名為明德女子



                       祖父商請定了,把自宅西半邊房子連大廳和                                                                                                                   中學暨商業職業學校附屬小學。



                       後堂租給他,明德搬進來後,教室擴充了,



                       就辦了初級中學,那時校名改成“明德女子                                                                                                                       學校走廊裡掛了很多學校的資料鏡框,



                       商業職業中學”。我上初中時就要學珠算和                                                                                                                   我記得第一張就是學校組織的表格,黑底白



                       簿記,牆門間橫向設了一個框枱,辦成一個                                                                                                                   字,第一行寫着“董事長劉石溪”是我祖父



                       小小的實習銀行,學生們把自己的押歲錢,                                                                                                                   的名字。第二名是“校長梅頌先”。梅校長


                       零用錢存進去,憑存摺存取自由,小職員是                                                                                                                   1949年將學校交給兒子梅石經營,他夫婦二



                       由老師師領導珠算簿記成績優秀的同學輪班                                                                                                                   人隨着女兒梅萼到台灣,當時家父任職世界



                       擔任,這樣一來,同學們都以能當上小職員                                                                                                                   書局,因梅校長有上海教育界的關係,就請



                       為榮,學習成績提高了,並且鼓勵學生自覺                                                                                                                   他為世界書局南部辦事處主任,推銷教科書



                       節儉,養成了不去街上亂化錢買零食吃的習                                                                                                                   業務。



                       慣,這倒是學以致用的好辦法。後來祖母因                                                                                                                       明德的課程說起來程度並不低,比上海



                       學校太鬧,不堪其擾,索性全家搬到浦東六                                                                                                                   一般私立學校要高一點,小學的國文課每天



                       里橋,整個老宅就全部租給明德中學。我和                                                                                                                   回家作業,要寫毛筆大小字各一頁,另有補



                       四姐姐住在對過好婆(祖的三姨太)家,週末                                                                                                                  充讀物,教材就是古文觀止裡的文章,如桃


                       乘自渡輪回六里橋,週一由高橋媽媽送我們                                                                                                                   花源記、愛蓮説等,另外每週要做作文一篇。



                       回上海,那時我和四姐姐的教室就是早先父                                                                                                                   小學三年級就要學英文,也要練習寫英文字,



                       親和姆媽住的東廂房。四姐姐讀初三,比我                                                                                                                   念六年級時,日本人統治上海,學校也開設



                       高一級,教室在後廂房,我們初二的教室在                                                                                                                   日文課。有一次慶祝國慶,老師給學生們一



                       前廂房,上國文課時只聽見初三教室裡的老                                                                                                                   個慶祝國慶的圖畫美術作業,帶回家去做,



                       學究陳先生在教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                                                                                                                   我在姐姐們幫助代畫了一張,四隻燈籠上面



                       望--那朗朗的書聲節奏之美,餘音裊裊不絶                                                                                                                  寫了慶祝國慶四個字,得到全班第一名,代


                       於耳。我們這班自然不甘居下,女教師趙先                                                                                                                   表參加全校比賽,當場出丑,名落孫山。



                       生教的長恨歌也讓全班同學齊聲背誦,那不                                                                                                                       我們中午吃飯,則由家裡女傭將當天上



                       是朗誦,是“唱”出來的,音調之美絶對好                                                                                                                   午煮好的飯菜送來學校,那時很流行叫“担



                       聽,令我至今難忘!”                                                                                                                            飯”,我們姐弟就在學校厠所旁一年級教室





                           1937年南市治安不好,吾家就搬到法租                                                                                                               吃熱飯。如逢下雨,五姐就帶我們幾個去霞


                       界高安路居住,我們兄弟姐妹也要換學校念                                                                                                                   飛路學校對面“綠陽春”吃碗肉絲麵。也有



                       書,在南市借我家宅辦學校的梅頌先校長,                                                                                                                   去學校旁邊羅宋麵包店買個麵包吃,常會見



                       當時在法租界霞飛路馬斯南路也辦了分校。                                                                                                                   到我們的英文老師在那裏招待客人生意。









                                                                                                                                                    29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