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15
P. 40
家衛有意將其搬上電影銀幕,上海話所展現 愛上一座城愛上上海話
出來的上海風情,市民生態讓出生在上海的 過去,上海小孩在弄堂玩耍時還會哼唱
王家衛十分著迷。
很多上海兒歌,比如“落雨嘍,打烊嘍,小
其實,滬語小說自清代起就已經形成, 八辣子開會嘍”。還有一首是“上海閒話講
比如著名的《海上花列傳》,後來又有孫家 勿來,米西米西炒鹹菜”。當年,有些上海人
振的《海上繁華夢》,這些小說以滬語寫上 把那些不會說上海話的人統統叫“鄉下人”,
海,透露出濃郁的地域文化。如今,堅持寫 也不管是來自城市,還是來自鄉村,這也反
滬語小說的作者中也出現了年輕人的身影, 映了過去那個年代戶籍制度的限制和各個地
1979年出生的胡寶談就是其中一位。2012年, 方人群不流動的狀況。
他的《弄堂》一書問世,書中用上海話展現 電影導演石曉華14歲時從北京來到上海,
了弄堂裏的世態人情,是一幅上海市俗民風 雖然在這座城市已經居住了半個多世紀,可早
的生動畫卷。胡寶談很喜歡穿弄堂,兜弄堂, 年,她常常因為不會說上海話而被上海人當
常常夢見兒時弄堂裏的很多場景,但隨著上 成外地人。那時候,她去商店買東西,就經
海城市建設的發展,很多弄堂被拆除了,這 常被營業員冷落,但石曉華的困境在改革開
讓他覺得十分遺憾。把上海弄堂裏發生過的 放後漸漸消失了。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浦東
故事,用上海話記錄下來,成了胡寶談熱愛 開放後,上海大發展大變樣,開始了新一輪
弄堂風情的一份印證。他認為弄堂生活和上 的城市化進程,迎來了新一撥的移民,不少
海話是緊緊融合在一起的,因為海派文化的 外省市的人來到上海,學會了上海話,還有
很多精髓都在上海話裏,如今,胡寶談正在 外國人來到上海後也學會了講上海話。
寫他的《上海話365夜》他想通過這本書告訴
上海小孩那些消失的上海往事。 60歲的黃成智曾在“文革”中離開上海
去安徽蚌埠農村待了十年。後來,她已經不
大會說上海話了,總會在交談中流露出一些
上圖:
孫家振的滬語小 安徽當地的鄉音。如今,退休後的黃成智是
說 《海上繁華 社區活動積極分子,她參加了專門學習上海
夢》 話的“嘎三胡俱樂部”。黃成智不但自己參
加,還發動來自外地的鄰居們一起嘎三胡。
來自德國的上海女婿阿福因為能說一口流利
的上海話從而走紅網絡,在2017年G20漢堡峰
會前夕,他因為給德國總理默克爾寫了一封
信又火了一把。作為一名長時間在上海生活
的德國人,他把這幾年在上海無現金社會所
體驗到的便捷生活通過網絡告訴了默克爾,
這位洋女婿還時常在網絡上“曬”他的點滴
生活。
時代在發展,很多事也在改變,當外來
人口越來越多,弄堂也越來越少,這些年上
海話的使用空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過,
下圖: 熱愛上海話的人們仍在用人們喜聞樂見的種
胡寶談的滬語小 種方式,努力傳承上海話,傳承記載在上海
說 《弄堂》 話裡的這座城市的過去、續寫現在和未來。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