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tmp
P. 31
圓柱與兩邊的方形擘柱構成,所不同的是,西 端鑄有伸出食指的小手,這根棒希伯來文名叫
牆立面上是巴洛克風格的雕飾,很有十八世紀 yad,直譯是“手”。這是為免人手碰到經文,
建築的那種藝術感。看這幢建築,有些眼熟, 損傷羊皮紙,使筆墨褪色。我並未去撩撥門上
像是希臘帕特農神廟,有它的風格和元素,或 懸掛的絨布,進去看它一眼,因為我覺得,這
許,設計者就是要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吧。 是個神聖的地方,外人不能輕易去打攪。
拍攝完外景,準備走進教堂。抬頭便見得 建築內的吊燈、屋頂的排氣口、門窗等,
門頂上有塊白色大理石,鐫刻著一行字,用希 我逐項進行了拍攝,那是值得再看一眼的歷史
伯來語書寫,我並不認識。牆的一邊有塊銘牌, 建築細節。對於這幢建築投資者雅各布·沙遜
上面用中英文寫著“西摩路會堂,建於1920 的事情,我知道的不多,只聽說雅各布·沙遜
年”,我明白了,這教堂的英文名稱為“Ohel 去世後,由他的侄子維克多·沙遜,人稱“翹
Rachel Synagogue”,翻譯成中文就是”歐黑 腳沙遜”,繼任新沙遜洋行總管。西摩會堂於
1917年開工,落成於1920年,1921年舉行了盛
爾·雷切爾“,那門廊上的希伯來語可能就是 大的開堂儀式。這幢建築的總建築面積說是
這教堂的名稱,是投資者雅各布·沙遜已故愛 1120平方米,又有說是2885平方米,我有點吃
妻的名字,章老師在提示裡說過,這座教堂是 不準哪個數據準確。據說,西摩會堂建成開放
投資者為紀念亡妻而建。 後,很快成為當時猶太人聚集、生活的中心,
進入大廳,工作人員已經為我打開了燈光。 1931年,上海猶太學校遷至西摩會堂旁,除了
豁然開朗的大廳,中間由很大跨度的拱架支撐 教室之外,還有圖書館、實驗室等,一般猶太
著,形成高高的穹頂,兩側分別有六根方柱與 家庭都樂於把子女送到這所學校學習。二戰時
之相接,既承托拱頂傳來的壓力,也使大廳形 期,西摩會堂還曾作為上海猶太僑民協會會址,
成兩個邊廊。大廳二層呈環形佈置,站於大廳 一度成為在上海的猶太人宗教信仰和聯絡交流
中央舉頭仰望,拱頂有上接天穹的感覺。東西 活動的中心。我猜想,說面積有2885平方米的
兩邊的內立面,各有五扇呈半圓形的鋼窗,占 人,是否把這學校的面積也一併給算了進去,
了牆壁約三分之一的面積,再加上南北兩面穹 這很有可能。在拍攝這幢建築後,我在想,猶
頂底下呈半圓形的大窗,自然採光效果頗好, 太人進入上海後,在上海灘上呼風喚雨,頗有
只見西照陽光射入室內,一地金光,孤身站於 財勢,所謂“冒險家的樂園”,不少是猶太人。
大廳,靜悄悄的,“神聖”的感覺油然而生。 二戰期間,三萬多猶太人流亡到上海,這裡成
為他們“戰火中的諾亞方舟”,躲避了納粹德
大廳西面是漢白玉的祭壇,祭壇西面緊貼牆壁, 國的追殺。上海作為猶太人曾經斂財與避災過
裡面置有儲藏櫃,據說猶太教的這個部位永遠 的地方,他們肯定不會忘記。
是朝著耶路撒冷方向的。走上三級大理石台階,
那兒豎立著四根粗壯的塔司乾式的大理石圓柱 那年冬天,我又去西摩會堂拍攝了一回,
(註:古典建築五種柱式中的一種),儲藏室 那天,我看著夕陽中的外牆,殘陽中的雕飾,
前掛著一塊上下用橘色橫條鑲拼的白色絨布, 如血一般的彤紅,至今難以忘懷。
據說裡面是狹長密閉的小屋,有一排同樣狹長
的移門矮櫃,存放著手抄的《舊約聖經》、《摩
西五經》(註:即《創世紀》、《出埃及記》 東大門牆
上的“西
《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以及《摩 摩會堂舊
西十誡》。原先置於祭壇的講經台,那時作為 址 建于
展品放於一邊去了。聽人講,猶太教做祈禱時, 1920年”
拉比(智者、老師的意思)站在講經台前,看 字樣的銘
著經卷朗讀,讀經者不可把手指放在經文下面 牌
移動以引導自己的眼睛, 而是使用銀手棒,棒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