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2022/04 #698
P. 53

「藝術很有事」淺談紀實攝影(下)
                                                                                                  張志達






            而對於演繹影像來說,紀實攝影具有四大面向,充分落實該四大面向,不但可以
        更加真實、動人,同時也能確實達到照片背後內涵的發酵作用。

            1. 運用鏡頭張力
              透過近距離地捕捉受訪者的表情與肢體語言,不但能強調出畫面中的情緒,更能
            使觀看者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2. 主體與拍攝者連結
              讓被攝者或是主角直接對著鏡頭,不但可以營造出與觀看者對話的氛圍,更可能
            比單以文字論述敘述來得強而有力,讓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3. 背影的想像空間

              拍攝單獨一人的背影可呈現出角色的喜樂、悲傷等等心境,想像閱讀空間大。
            4. 手持感拍攝
              手持感的拍攝技巧,主要強調的是帶給觀者未經修飾、演練的臨場感,且稍微晃
            動的鏡頭也使圖片的真實性更加提升。
            紀實攝影的表現風格,歷經一個多世紀眾多的社會事件,該領域之名家輩出,照
        片檔案豐碩並影響臺灣。然而長期以來對它的研究較聚焦於藝術層面,直到近十餘年
        才在歷史學界受到廣泛地重視與應用。大致上,該領域若撇除藝術層面,其研究可以
        分為「紀實攝影史」與「紀實攝影理論」來探討。前者在歐美學界有許多專門著作,
        闡述各時代的攝影師與作品;臺灣學界因受限於法規以及現今的史觀等影響,尚未有

        完整且宏觀的論著。
            紀實攝影理論之研究與討論,則以 Susan Sontag 等歐美學者的論點為基礎,並
        陸續融合藝術史學界、新聞學界及臺灣攝影圈等相關領域,進一步地闡述理論。當今
        紀實攝影對臺灣歷史學界最顯而易見的影響為「歷史記憶」。歷史記憶儘管已被廣泛
        研究與運用至少三十餘年,但透過紀實攝影的影像力量,更能讓史學界發揮想像空間。
        史學家若能將紀實攝影作品與文獻相輔相成,則紀實攝影研究將不再是社會科學與藝
        術領域的專利。

            紀實攝影擁有一如文獻般的社會敘事功能,而新聞攝影亦屬於紀實攝影類,其分
        別在於新聞攝影的時間軸是以突發事件為核心,圖片以重點式單一張為要,即必須是
        紀錄該新聞事件最具代表性的一刻,故好的新聞攝影師必須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攝
        影技術高超、新聞觀點敏銳和即時的應變能力強,媒體是新聞報紙及新聞雜誌,拍攝
        一張好的紀實攝影圖片其實不容易。
            隨著時代日新月異新浪潮不斷,人們對於攝影類別界定的寬容度越來越高,規則
        總是被用來打破的,而紀實攝影的定義是否會因此有所改變或調整,有待時間的延續
        與拍攝者思考脈絡的觀察,才得以一窺答案。






                                                                                                     53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