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Bonhams May 12 16 London
P. 27

Cunliffe藏中國藝術珍品
                         英倫傳承 、瓷光華韻

邦瀚斯拍賣行將於是次拍賣會再度呈獻英國著名藏家,Cunliffe勳爵二 密連繫博物館資深研究員、古董商及拍賣行專家,令各方裨益、相得益

世所藏之瓷器及工藝珍品,承蒙支持,實屬榮幸。                          彰,此傳統亦有幸一直延續迄今。

此收藏始於1944年Cunliffe勳爵二世向倫敦著名古董商Bluett & Sons     由於市面貨源充裕,加上本土藏家活躍,客源充足,令1910至1960年間
Ltd.購藏首件臻品,歷二十多年精挑細選,並窮半生精力蒐藏各方奇珍,              倫敦古董界呈現一片昇平境況:拍賣交投熱烈,古董商亦貨如輪轉,生
方組成迄今所見此一顯貴收藏。鑒賞臻品之時,亦藉此懷緬十九及二十                 意興隆。然而,隨著同樣知識豐富的亞洲買家,包括日本及大中華地區
世紀期間英國民間研究及收藏中國陶瓷之風潮盛況。                         的富裕藏家及古董商開始崛起,令此風光不再。此一現象由1950年代開
                                                始顯現。至此,20世紀初的英國第一代偉大藏家之藏品多已捐贈公有機
早於1844年,當時仍對中國藝術及華夏文化所知甚少的英國民眾受於                構(如Davis及Palmer),或是經過拍賣逐漸流散(如Clark、Sedgwick
海德公園舉辦之大型工業博覽會感染,泛起一股追慕遠東文化之風潮。                 及Palmer)。1936年及1940年兩場重要的Eumorfopoulos拍賣專場正
是次展覽展出眾多中國古今所製之工藝品,展品質素雖良莠不齊,但入                 好標誌着英國早期收藏的沒落;然而此一現象亦同時創造難得機遇予新
場參觀人次仍成千上萬,遊人蜂擁而至。所印刷十二萬五千套、一套共八                一代藏家,如Cunliffe勳爵二世等輕而易舉地蒐集陶瓷珍品,以此建立
冊之特展圖錄更被參觀民眾搶購一空。此一空前盛況足以反映十九世紀                 自己的收藏。
期間,英國民間對中國本土事物之追崇,比十八世紀末始盛行之新古典
主義藝術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從而亦令前此流行之「中國風」以及對遠                 如本圖錄所述,第二代藏家之藏品大多來自老舊英國收藏,來源清晰。
東風情之幻想迷思逐漸褪色。                                   至此1920及30年代新興的收藏熱潮已告終結。而經多年反覆討論研究,
                                                業界對中國歷代陶瓷演化的基本資料編纂,對辨別新石器時代彩繪陶
在此股於攝政時期至維多利亞初期間復現、追慕中國文化藝術的氛圍                  器以至十八世紀景德鎮官窯瓷器各時期不同風格特色,雖未臻完整,卻
下,維多利亞時期熱衷研究遠東文化之民間人士開始蒐藏中國陶瓷文                  已然建立。此後由長沙或甘肅地區等考古出土的陪葬明器開始絕跡倫
物,並逐漸成為收藏大家。早於接觸盛唐馬俑、北宋汝窯或明代色釉瓷                 敦及斯德哥爾摩的市面,突顯了更需專家細察的其他早期陶瓷門類。有
之前,維多利亞時期陶瓷藏家對遠東人文風情之眷戀情懷多緣於十七世                 別於瓷器,此時業內人士對鑒別早期陶器之方法準則已趨成熟。1930及
紀初始由中國傳入,釉色燦爛、胎身清薄剔透之中國外銷瓷器,以及帶中                40年代所舉行的東方陶瓷學會及其他展覽,和1935年獲中國政府鼎力
國風之歐洲仿製陶瓷。此批早期藏家多為當時英國社會上層名流,包括                 支持,史無前例將國寶級珍品借展的皇家藝術學院特展等場合皆讓業
唯美主義藝術家及潮流先驅如Whistler、Rossetti及Wilde,以及其他較      界得以與社會大眾交流分享,令一般普羅大眾對中國陶藝文化有更廣
傳統低調的專業人士,如Murray Marks及George Salting等。        泛的認識。

十九世紀中葉,倫敦古董商多活躍於蘇豪區華都街附近佈滿舊貨店的                  正如現Cunliffe勳爵於2002年初次委託邦瀚斯拍賣行拍賣的部分家族
地區,於原為安置法國流亡的胡格諾派教徒所建之喬治亞式排屋店面                  珍藏時所述:搜羅尋寶,鑒別真贗,與同好秉燭夜談,交流知識的過程中
經營,而並非1880年代往後般集中於倫敦梅費爾及聖詹姆士區等精華                所帶來的愉悅之情,歷經百年演化,於1950年代期間仍然存在。貨源充
地段。                                             裕、價格相宜、加上購藏珍品帶來的無窮樂趣,充分鼓勵其父開展蒐集
                                                一整套明代御製黃釉敞口盤的目標。可惜適逢入藏十五件重器之時,同
1890年代末,新一股收藏風氣開始崛起,並針對購藏具考古及學術研                類器物已漸見稀罕,市價更溢至五英鎊以上,方不得留憾放棄。
究價值之中國陶瓷,包括開始充斥市面,由古代墓葬出土之陶俑明器。                 無疑,每一個私人收藏皆窮藏家數十餘載精力眼光蒐集而成,亦會反映
當時在業內早已享負盛名的資深古董商如Bluetts,以及較後期開業的              當時獨特的文化潮流及社會背景。邦瀚斯拍賣行有幸推出Cunliffe藏中
John Sparks, Peter Boode及Spinks等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同業皆曾  國藝術珍品,祈盼是次機會將昔日英國古董界熾熱的購藏氣氛重現眼
指導、培育了數代西方藏家(以英國藏家為主)的鑒藏眼光,範圍涵蓋唐                前,重塑當年藏家互相切磋交流的良好氛圍,藉此懷緬英倫本土長遠流
三彩、宋單色釉、清官窯瓷器、以至其他雜項工藝品:銅胎掐絲琺瑯、先                傳的東方藝術收藏傳統。
秦青銅禮器及高古至清代玉雕等當年流行收藏的門類。
                                                邦瀚斯拍賣行幸蒙Dominic Jellinek先生協助整理拍品來源及購藏資
上述之倫敦商號,以及如盧芹齋先生等少數歐洲大陸之中國古董鑑定專                 料,謹表謝枕。
家無疑為二十世紀成就最為非凡的歐洲古董商。他們當中多位學術造詣
堪比同時期的博物館權威;而且透過與上海及北京同業就某些情況交
流就教,增廣見聞,因此對鑒定當時市面流通的典型器型門類:如宋明
單色釉、明代彩瓷、以及高古陶器皆頗具心得(當時專注研究早期歐洲
陶瓷的西方學術界對同期中國陶器雖所知甚少,但仍大力推崇其精湛的
工藝水平)。

這些新晉買家,如Rolf Cunliffe受惠於早期的倫敦古董商與他們分享當
前的學術知識。當時知名的資深陶瓷鑒定專家、資深藏家以及業內權威
人士,由Brankston、Eumorfopoulos以至大衛德爵士等則頻密出席博
物館開幕典禮、東方陶瓷學會聚會晚宴、和參觀Bluetts的地下倉庫。此
種交流模式鮮見於其他各地的藝術收藏圈子,為倫敦古董界獨有,並緊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