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Christies Alsdorf Collection Part 1 Sept 24 2020 NYC
P. 89

銅鎏金遊戲坐白衣觀音菩薩像



                                                                           毛瑞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此尊十五世紀明代遊戲坐白衣觀音端凝靜穆,且體積敦碩,同                  雕塑,而畫中形象多身穿白袍,所佩珠寶瓔珞不多。觀音被視
                                  類例子少如鳳毛麟角,是難得一見的典藏之作。縱觀宋 (公元                 為阿彌陀佛的應化身,故其標誌為寶冠或高髻前的小化佛;實
                                  960至1279年)、元 (公元1279至1368年)、明 (公元1368至1644   際上,這尊小化佛無論是立是坐,通常都用作觀音造像的鑑別
                                  年) 三代繪畫,以白衣觀音為題者俯拾皆是,其鑑別特徵為頂                 特徵。白衣觀音間或以小化佛為飾,但為數不多,而且單憑羽
                                  披羽巾,但這類題材在當時的雕像中頗罕。                          巾已足以辨識其神祇身份及應化身。

                                  菩薩 作為「覺者」慈悲為懷,雖已證菩提,但卻捨己為人,                  「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出自梵文Avalokiteshvara,意
                                     1
                                                                    2
                                  發願渡盡有情眾生始入涅槃,使其免遭輪迴之苦。 故此,菩                  謂「觀察世間音」,指觀音循聲救苦、有求必應。觀音作為阿
                                  薩體現了大乘佛教普渡眾生的理想。菩薩所積功德廣大無邊,                  彌陀佛應化身,在賢劫佛釋迦牟尼離開之後與未來佛彌勒降世
                                  但卻慨然施予眾生,以濟世扶弱,此乃「回向」或「迴向」,                  之前守護娑婆眾生。提及觀音的佛經共八十多種,其中《妙
                                  梵文為parinamana。                               法蓮華經》(梵文為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 是公認最早闡述
                                                                               觀音法門的要典,相關記載見於第二十五品。此章又名<觀世
                                  菩薩多作早期印度王子打扮,借指悉達多‧喬達摩 (相傳生卒
                                                                               音菩薩普門品>,對觀音有專門的論述,並將之形容為慈悲為
                                  年約為公元前563至483年) 成為賢劫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俗世身
                                                                               懷、夙夜兢兢的菩薩,芸芸眾生若遭苦厄,稱其名即得解脫。
                                  份,暗示既然身為皇太子的悉達多能修得正果,諸菩薩渡盡眾
                                                                               據稱觀音共有三十三應身,當中有女身,也有多面多臂的形
                                  生後亦可成佛。如本拍品所示,菩薩造型通常有一面、二臂及
                                                                               象。長期以來,該品獨立成篇,以《觀世音經》的形式廣為流
                                  雙腿,但根據個別菩薩及佛經中特定的應化身,他們間或也以
                                                                               傳,在東亞佛寺廣為吟誦。白衣觀音在中原最早出現於唐代 (
                                  多面多臂之姿出現。菩薩衣飾華美,或坐或立,長髮常綰為頂
                                                                               公元618至907年),流行於東亞各地,且香火極盛,但在印度
                                  髻,側有髮綹垂拂肩頭,且高髻常佩寶冠。菩薩身披帔帛與織
                                                                               佛教並無先例或對應形象,是故亦無沿用的梵文名稱。
                                  錦半裙,此外滿飾瓔珞,頸項、臂腕和足踝大多佩寶釧。菩薩
                                  跟佛陀一樣雙耳垂長,間或佩戴耳璫。菩薩以跣足者居多,本                  傳統以來,中國藝術家僅將遊戲坐與重要的菩薩結合使用,
                                  拍品便是一例,但早期的印度和中國造像之中,間或也有腳踏                  最常見的是觀音,間或也用作文殊菩薩 (代表善巧智慧) 的坐
                                  芒鞋或草鞋的例子。     3                              姿。 遊戲坐象徵清靜自在、與世無爭,引申為物我相生、靜
                                                                                  6
                                                                               思默觀之境。一般來說,採用此坐姿的觀音多為白衣觀音             7
                                  本尊結遊戲坐, 身下有葉紋橢圓墊。菩薩坐姿端直,雙肩幾
                                             4
                                                                               或水月觀音 。兩者在繪畫中極易區分:白衣觀音身着素淨白
                                                                                      8
                                  乎齊平,昂首平視,為完美之姿的化身。右腿屈膝及腰,右
                                                                               袍,頭披羽巾,下覆寶冠或頂髻,周遭多環境清幽,或伴以飛
                                  臂舒放右膝之上,右手輕垂,掌與指尖向下。卧左膝,盤足近
                                                                               瀑流泉; 相形之下,水月觀音通常作傳統菩薩打扮,身處濃
                                                                                     9
                                  身;左足盤於右腿之下,正面不可見,側面則一目了然。菩薩
                                                                               墨重彩、恍若仙境的青綠山水,其間綴飾珊瑚珠寶,空中懸一
                                  左臂垂直,撐扶於身畔墊緣。
                                                                               輪明月 (通常借指觀音的背光),下方有一泓清池,水中月色空
                                                                                             10
                                  菩薩整體造型生動到位,意態悲憫,其面形橢圓,雙頰豐滿,                  明,故名水月觀音。 雖然雕像的原配底座和背景大多已無跡
                                  下巴、口鼻小巧,眼簾厚重,眼瞼微啟,眉如彎月。下瞼多                   可尋,但兩類觀音仍可輕易辨別,因白衣觀音頭披羽巾,而水
                                  褶,下巴亦刻一小褶,恍如若有若無的雙下巴。眉心有模鑄                   月觀音則作菩薩的標準着裝,身戴珠寶瓔珞,頂髻常飾寶冠。
                                  的蛋面光毫 (光毫常被誤稱為「第三眼」或種姓標誌,其實是
                                                                               觀乎南宋至明代繪畫,白衣觀音一般坐於崖邊,身畔常飾飛
                                  指佛教神祇眉間旋生的白毛,其綻放的光芒據說可普照大千
                                                                               瀑,身前或有一泓清池,就此可證諸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世界。) 菩薩前額頭髮中分,兩側各有一向外旋生的髮卷,其
                                       5
                                                                               (館藏號1972.160) 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立軸 (館藏號
                                                                                          11
                                  鈕狀末梢與眉間光毫上下呼應。頭巾之下,露出鬆鬆綰結的
                                                                               1982.3.3)。 在寥寥數幅十四世紀同一題材的畫作中,也有白
                                                                                      12
                                  髮辮,部份遮掩了菩薩的長耳,辮梢披肩,髮綹散落於手肘
                                                                               衣觀音端坐於海中矗立的茸狀巖座,就此可參照京都國立博物
                                  位置。
                                                                               館藏正悟和尚的立軸 (館藏號A甲275)。     13
                                  此像下身着半裙,腿上衣褶層疊,下襬垂至腳踝。菩薩肩披寬
                                                                               本拍品原配底座的造型雖難以考證,但如無意外,漢式蓮華座
                                  大舒卷的帔帛,一端沿右臂盤紆而下,下沿飄垂座上,另一端
                                                                               和藏式仰覆蓮座均可排除。一般而言,白衣觀音和水月觀音若
                                  沿筆直的左臂蜿蜒下卷。半裙質感豐盈,腰際用緞帶結束,其
                                                                               配底座,其造型多半是平頂大石,觀音端坐其上遠眺道場。             14
                                  下再用緞帶隨意打結,長結垂搭腿際,尾端落於墊上。觀音胸
                                                                               雖然傳世底座大多屬於木雕配件,但有一尊浙江龍泉窯的元至
                                  飾華美的長串瓔珞,上方項圈作卷草雙鈎狀,其下懸以珠花;
                                                                               明初瓷雕水月觀音,便是在兩側嶙峋的平頂怪石之上結遊戲
                                  在觀音背上,精緻的聖線清晰可見,惟近肩處為帔帛遮蓋,但
                                                                               坐,座下波濤滾滾,其造型與前述京都國立博物館藏畫遙相呼
                                  於前方腰際重現,末端在袍上垂懸舒卷,恍若隨風飄揚。
                                                                               應; 該例瓷雕為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館藏號1991,0304.3),斷
                                                                                  15
                                  本尊描寫的是白衣觀音,此乃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                   代為公元1300至1400年,它為推想本拍品底座的原貌提供了線
                                  一,其鑑別特徵是頂披羽巾。這一化身出現於繪畫的頻率高於                  索。於2019年5月14日,倫敦佳士得拍出一例鎏金銅遊戲坐水
                                                                                                                             87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