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2019 October Qing Imperial Porcelain Sotheby's Hong Kong
P. 36

乾隆年間,高宗不甘因循守舊,好奇嗜新,要求藝匠                   有圈足方便燒造,不必如此支燒,製作相較略簡。參
           以能手絕技,製作別開生面之品。如此品的像生彩                    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乾隆洋彩花卉紋三嬰戲
           瓷,雖然從前已有,但乾隆年間所製可謂青出於藍,                   瓶,口足均採三花瓣式,塑貼三子,童子大小與此瓶
           雕工立體,靈活如生,巧奪天工。此器正是其中佼佼                   所見相若,執帶、繫結、攀高,三人神態各異,底署
           者,從造型、配色以至局部花紋,均一絲不苟,別出                   青花六字篆款,錄於《盛世華章》,英國皇家藝術學
           心裁,想必燒成之時,定讓匠人驕傲、君心大悅。                    院,倫敦,2005-6年,編號301,又載於《十全乾隆:
                                                     清高宗的藝術品味》,台北,2013年,編號II-3.30。
           此器比例布局,雅致大方,盡顯心思。上部松綠地番
           蓮小瓶,雙耳摹古,頸肩華飾,精緻入微,不亞洋彩                   另外還可參考童子數量有別之乾隆粉彩瓶,如  M.D.
           鉅作。中下部塑貼三子,頭束雙髻,眉清目秀,臉頰                   Ezekiel  舊藏松綠地七子橄欖包袱瓶,收錄在  R.L.
           飽滿,身穿華衣,袍服圖案各異,粉紅的是牡丹、淡                   Hobson,《The  Later  Ceramic  Wares  of  China》,圖版
           綠的是瑞果、淺藍的是小花,以顏色不同的褲子搭                    IX,圖2,曾售於倫敦佳士得1930  年3月18日,編號73
           配,醒目鮮明。更加添仿漆木描金蓮紋座,底署描金                   、紐約佳士得1977年12月12日,編號211及香港蘇富
           六字篆書款,誠當朝像生瓷器中之精品。                        比1978年11月28/29日,編號318。另見一例,飾五子
                                                     登科,六字礬紅篆款,2016年5月10日經倫敦佳士得
           據清檔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年)四月二十六日曾                 拍出,編號78。
           傳旨:「著唐英照從前燒造過三子、五子瓶,並今日
           所進的瓶等樣款,燒造五十件,要趕七月初一日送                    此器塑貼三童半蹲、手上托,臉雖朝外,同心共協,
           到,賞人用。欽此。」又於七月初七日下旨:「九                    獻送寶瓶,姿態不禁讓人遙想戰國人形器足或唐朝佛
           江關所進的三子、五子瓶等,並磁扳指,俱著本家                    教力士。本品整體結構對稱工整,採上皿、下座、中
           家人送至熱河,交總管富貴、總管太監胡全忠接數查                   塑貼之式,布局與同代三犧尊類同,參見一台北故宮
           收,俟敬事房人到時交給,欽此。磁器交坐京家人盧                   博物院清宮舊藏仿鈞釉例,錄於《大觀:北宋汝窰特
           四赴熱河交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                   展》,台北,2007年,編號15。
           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
           京,2005年,卷21,頁470-471)。可見這類嬰戲題材            此器瓶口內歛,乾隆瓷作中較為罕見,但乃有例可
           瓷瓶,當時外送行宮,曾作賜賞之用。                         考,如戴萍英基金會舊藏乾隆粉紅地粉彩蝴蝶瓶,
                                                     歛口之式與此相類,先後兩度在佳士得拍出,分別為
           塑貼瓷瓶,燒製工藝繁複,不論題材,均極為罕稀。                   倫敦1971年10月18日,編號65,以及香港2008年12月3
           清宮檔案雖指高宗曾下旨燒造相類瓷瓶逾五十,但傳                   日,編號2388。
           世塑貼嬰戲彩瓷更是寥寥可數,且多飾童子攀瓶,底








































           34       SOTHEBY ’S        QING IMPERIAL PORCELAIN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