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Christie's Fine Cinese Classical Paintings, May 31 to June 1, 2023 Hong Kong
P. 51

五百年來存知己:

                         大風堂藏仇英《仙山樓閣圖》






                         張大千(1899-1983)的游歷、繪畫和喜愛佳餚已成藝林掌故,久為世人津津樂道,至於他“敵國之
                         富”的收藏卻一直較少談起。1954年,大千曾有豪語云:世嘗推吾畫為五百年所無,抑知吾之精鑒,足
                         使墨林推誠,清標卻步,儀周斂手,虛齋降心,五百年間,又豈有第二人哉!
                         大千“畫為五百年所無”在當時已是世所咸服,所以他也不避嫌,以此自譽自豪。我們今天以大千之畫
                         證彼昔日之言,當知殊非妄語。至於大千古代書畫的精鑒之眼,他自信在項元汴、梁清標、安岐、龐元
                         濟之上,是五百年間第一人,又當何所求驗呢?自然是求諸其古代書畫收藏,如佳士得2018年秋拍之八
                         大山人《蘭亭詩畫冊》,便曾收錄於《大風堂名蹟》第3集。
                         大風堂藏古代書畫為近代以來有數巨擘,而為張善孖、大千兄弟的畫名掩蓋。今日翻檢大千年譜,大風
                         堂藏古代書畫約略可見一斑。1943年,張大千自敦煌歸來,12月遷居青城山上清宮,率門人子弟編輯舊
                         藏歷代名畫成《大風堂書畫目》。至次年春天3月15日,由四川美術協會於成都祠堂街主辦《張大千收
                         藏古書畫展覽》,展出唐宋元明清作品170餘件,張大千親自撰寫《大風堂珍藏古書畫展覽啟事》陳述
                         因由。限於場地面積,六天展覽分為3月15-17日,3月18-20日兩個階段進行(見圖一),售以門票,仍
                         然觀者如雲,蓋當時民間可以一次性收藏、舉辦公開展示古代書畫的機會不多,一般藏家書畫只限素有
                         往還舊知者觀摩學習。
                         在張大千數以百計的書畫展覽裡,3月15-17日有三件仇英(約1494-1552)作品展示,第38號《仙山樓
                         閣》即為本場拍賣所見之作品。仇英《仙山樓閣》1943年已然收錄《大風堂書畫目》,至1947年,大千
                         又以《仙山樓閣》編輯出版於《大風堂名迹》第一集,由是廣為人知。此作自1947年後,一直寂無消
                         息,近來始知由王春渠(1901-1989)及其後人保存至今。王氏幼年隨錢名山(1875-1944)讀書,與大
                         千至交謝玉岑(1899-1935)為同窗友好,彼此相識往還,得藏此作可能在1940年代大千賣畫籌措償還
                         敦煌之行的借貸。

                         此軸《仙山樓閣》下方左右兩面,除前人鈐有凌氏寶藏、耦庵經眼兩方印外,其餘八方印:別時容易、
                         遲秋簃、大千好夢、善孖心賞、不負古人告後人、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藏之大千、球圖寶骨肉
                         情,皆為張善孖、張大千兄弟所有。一軸之中,滿鈐大千諸種藏印,尤見心賞之跡。

                         《仙山樓閣》為仇英繪製於1550年,屬於晚年作品,畫作構圖布局、線條點染與台北故宮藏《仙山樓
                         閣》相近,屬於仇英同一畫本的前後期之作,畫題署篆書款字,又與台北故宮藏《松陰琴阮》近同,
                         尤見慎重其事。此幅作品用筆清峻猷勁,遠峰鬱鬱青青,近峰以筆勾描,山頭染以石青赭石,苔點成
                         樹,山腰雲煙飄渺,松樹參差幽壑之中勾勒樓臺庭院,中有人倚榻賞峰,峰下流水石橋,童子抱琴前
                         趨,庭中兩人相坐對弈,蒼樹成蔭,閑鶴舉足,而近岸流水小石,高低松樹,一一布置,無不細緻清
                         逸。自上而下觀,山遠而近,煙雲之間,聞流水之清泠,於院畫工筆之外,雲山繚繞,蘊涵曲水樓臺
                         之文人氣息。

                         懸畫靜坐觀賞,始能明悟仇英何以一介漆人,上無宗族之望,身無功名讀書之實,僅賴繪畫之功夫,能
                         立身於吳門四家之中了無愧色,以畫作見賞於同代及後人,殊非易易!仇英受學周臣(約1450-1535),
                         得畫道門徑,最終名揚江南,當受益於周鳳來(1523-1555)、陳官(?-1557後)、項元汴(1525-1590
                         )諸藏家的邀約臨摹宋元名作,文徵明曰:“見
                         仇實父畫,方是真畫,使吾曹皆有愧色。”同時
                         唐寅、彭年、文嘉、陸師道諸人,均有題辭仇英
                         畫作,可見仇英與吳門文人之間的相處友好。

                         張大千早年隨母姊學畫,稍長留學日本學染織,
                         回國後為職業畫家,在他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之
                         中,似乎最能理解仇英由技入道的困頓與心境。
                         明吳門四家之中,仇英傳世作品最為罕見,以故
                         大千早歲收藏《仙山樓閣》後,屢屢鈐印其上,
                         百十年後猶能想見鍾愛之情,誠可謂五百年來異
                         代知己。

                                                                                                                  49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