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Sotheby's NYC September 21 2022 Important Chinese Art
P. 119

Fig. 1 A spinach-green jade ‘dragon’ vase and cover, Qing   Fig. 2 A jade ‘dragon’ jar and cover,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圖一 清乾隆 碧玉龍紋瓶 © 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                 圖二 清十八世紀 玉雕龍紋蓋瓶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



                                                                                                                                                本品白玉雲龍戲珠紋雙耳瓶,宮廷御作之美珍,上品                   所飾正面雲龍,盤踞寶珠,張牙舞爪,雄偉矯健,威
                                                                                                                                                佳器無疑,幾經精雕細琢,造工卓絕,奇思巧意,足                   猛異常。在東方神話中,龍可呼風喚雨,騰雲駕霧,
                                                                                                                                                見匠心。瓶身兩面各浮雕五爪龍紋,海水江崖,雲龍                   吞火吐焰,最早於漢朝已成為皇權象徵。明代以後,
                                                                                                                                                戲珠,與瓶身線條遙相呼應,內廷恭造之式十足,從                   五爪金龍就與天子之尊密不可分。本品中雄偉兇悍的
                                                                                                                                                側面彰顯了乾隆帝的無上權威。                            雲龍形象,體現了宮廷御作透過藝術語言,展現乾隆
                                                                                                                                                                                          帝作為九五之尊、皇權天授的君主形象。
                                                                                                                                                清朝玉器製作到了乾隆一朝獨創新高。乾隆在位期間
                                                                                                                                                十全武功,捷戰連連,滿清版圖龐大,國庫殷實,宮                   參考一相類乾隆碧玉龍紋蓋瓶,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廷御作廣招能人巧匠,以滿足皇帝與朝廷賞石惜玉的                   院(館藏編號:故玉002725N000000000)(圖一),
                                                                                                                                                雅好。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成功平息准噶爾部與回部                   器身亦雕有騰雲五爪龍紋,獸首活環,底部刻「大清
                                                                                                                                                之亂收復新疆,自此玉路大開。和闐與莎車盛產高質                   乾隆仿古」六字款。另見其他近例有三,均為帶耳
                                                                                                                                                量玉料,而其中又以瑩潤透亮、剛硬堅韌的和闐玉最                   活環蓋瓶。其一為畢紹普舊藏,現藏於紐約大都會
                                                                                                                                                珍稀罕貴。乾隆對玉石之愛,加上驟然開通的玉石來                   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02.18.606a, b)(圖二);
                                                                                                                                                源,使工匠的創意巧思得以實踐,玉雕技藝得以長足                   其二為Vint家族舊藏之御製白玉穿花八吉祥盤龍紋獸
                                                                                                                                                發展,踏進全新紀元。                                耳活環蓋瓶,展於《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皇家藝
                                                                                                                                                                                          術學院,倫敦,1935年,圖編2839,並售於香港佳士
                                                                                                                                                乾隆素享聰慧博學美名,熟讀聖賢書,修史以習正
                                                                                                                                                道。乾隆尤其尚古,對清朝玉器風格發展影響深遠。                   得2008年12月3日,編號2606;其三則於倫敦佳士得
                                                                                                                                                乾隆認為當時盛行的玉雕風格過於繁複,俗不可耐,                   成交,1959年6月29日,編號53。另有一無蓋例,展
                                                                                                                                                因而催使匠人研究古器,將其簡約之美及古樸之氣韻                   於《75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of Post-Archaic Chinese
                                                                                                                                                融入對玉器的設計。1749至1755年間編著的《西清古               Jade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馬錢特,倫敦,2000
                                                                                                                                                鑑》輯錄了超過1500件清宮所藏高古珍器,藝匠從中                 年,圖編14。亦可對比一例,紋飾相類,象耳活環,
                                                                                                                                                汲取靈感,融古通今。                                售於紐約佳士得1989年12月2日,編號250。

                                                                                                                                                本品器形取材自高古青銅壺,青銅壺身化為玉瓶上簡
                                                                                                                                                潔流麗的線條,瓶頸兩側飾貫耳,瓶身兩面以雲龍為
                                                                                                                                                飾,浮雕精緻生動,其餘均為素面。此瓶雖以傳統裝
                                                                                                                                                飾圖案為主,卻頗具現代設計韻味。



                                                                                                                                                                                                                                        117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