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Bonhams Passkon and Philanthropy MET Mjuseum March 2024 Asia Week
P. 14
弗利爾、勞費爾和活躍於中英美三國的收藏家巴爾(A. W. Bahr,
1877-1959)均對中國古玉青睞有加,殊為難得。二十世紀初,大多數
人對新石器時代玉器的認知僅建立在吳大澄(1835-1902)於1889
年付梓的《古玉圖考》一書,書中收錄有玉器線描圖,並根據典籍
記載簡述器物用途。雖然在1901 至1911年間,勞費爾和弗利爾多次
深度造訪中國,並結識了盧芹齋(1880-1957)、山中定次郎(1866-
1936)、黄濬(1888-1944)、端方(1861-1911)等古董商及藏家。
然而,囿於出土標準件的匱乏,人們對所購之物的斷代模棱兩可。而
後,弗利爾將自己對古玉的興趣、知識和熱情全數與以收藏御瓷為
主的摯友塞繆爾·彼得斯分享,彼得斯便仰靠當時的鑒定標準逐漸
建立起自己的玉器珍藏,並最終分三次(1911年、1913年及1916年)
贈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1911、1913年餽贈的玉器皆購自於山中
定次郎在紐約1895年就開張的藝廊。1921年10月22日《紐約時報》
刊登了彼得斯的訃告,盛讚其贈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古玉收藏實
為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本場拍賣中的330多件玉器便出自這三批
捐贈。
本場拍品大多出自彼得斯和艾弗里兩位名家舊藏,餘者亦都是對大
都會藝術博物館傾以畢生所藏及所學、注以十分熱忱與心力的美國
查理斯·朗·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 慈善家、工業巨頭之珍藏,本文後詳附了二十三位是次大都會藝術博
1854-1919)肖像,愛德華·史泰欽 物館館藏拍品捐贈者的小像,以茲為敬。
(Edward Steichen, 1879-1973)攝於1916年,
圖片來源:F|S Archives, A1993.05
部分參考文獻:
孔華潤(Warren Cohen)著,《東亞藝術與美國文化》(East Asian
Art and American Cultur),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2年
凱瑟琳·麥卡錫(Kathleen McCarthy)著,《女性文化:美國慈善
與藝術,1830至1930年》(Women’s Culture: American Philan-
thropy and Art, 1830-1930),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1年
卡爾·邁耶(Karl E Meyer)及沙林·布萊爾·布萊薩克(Shareen
Blair Brysac)著,《收藏中國:美國藏者搜獵亞洲藝術瑰寶百年
記》(The China Collectors: American’s Century-Long Hunt for
Asian Art Treasures),紐約:聖馬丁出版社,2015年
艾麗斯·庫尼·弗里林海森 (Alice Cooney Frelinghuysen)、加里·丁
特羅(Gary Tinterow)、蘇珊·艾莉森·斯坦(Susan Allyson Stein)
、格蕾琴·沃德(Gretchen Wold)及茱莉婭·米奇(Julia Meech)
著,《佳傳:海維梅爾珍藏》(Splendid Legacy. The Havemeyer
Collection),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93年
Yijing Wang著,《石頭記:在美國收藏中國古玉,1901至1950年》
(Tales of Stone: Collecting Archaic Chinese Jades in the U.S.,
1901-1950),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塞繆爾·彼得斯(Samuel T. Peters)辭世:煤炭大亨向藝術博
物館捐贈稀世玉器收藏》(Samuel T. Peters Dead: Coal Dealer
Gave a Rare Collection of Jades to Art Museum),《紐約時
報》1921年10月22日,https://timesmachine.nytimes.com/times-
machine/1921/10/22/112679974.pdf?pdf_redirect=true&ip=0
霍爾德·勞費爾(Berthold Laufer, 1874-1934),
圖片來源:https://memim.com/berthold-laufer.
html
12 | BONH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