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2019 October Fine Chinese Paintings Hong Kong
P. 159

著錄:                                                  邪道」,乃取明畫之構圖;而本卷題「野逸蕭疎,饒有自得之致,識者
          〈香港蘇富比二十周年1973-1993〉(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兩木出版                   當能鑒之」則是從意境論明畫之可取。又題曰「點染經數寒暑,未克蕆
           社,一九九三年),編號666                                       事」,乃知非一次完成,以習元人之華滋渾厚入手,摻以明人野逸蕭疎
                                                                之意趣,方終成卷,而這亦是先生居京後體悟傳統思路衍變之實例。
           來源:香港蘇富比,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39
                                                                先生性不事媚人,居京期間多閉門習藝著述,一九三八年曾撰文以「化
           註:本卷寫於賓虹先生居京第二年。卷中青松雜樹,遍植江渚,有人                       蝶」之說喻學畫三個時期,並自謂處於第二期「汲汲孜孜,無日舍古畫
           停舟垂釣;江滅巒間,紅葉繞屋,有人對坐傾談;山巒漸密,植被愈                       不觀,聞有異品,務期寓目,自學筆墨時時變易」。細觀本卷,筆墨隨
           濃,人蹤於此渺然。觀者展卷細讀,隨景深入,心境趨靜,漸至安寧。
                                                                景緻之變,由疏入密,中鋒之筆,或圓或方或圈或點,或長或短或折
           先生研習傳統,推崇由元畫入手,因其筆墨平正皆佳,其晚年曾自言                       或澀,形態萬千,參以濃淡之變,造化天然,悄然落於楮墨間,日後
           於古畫中得益最多即是元畫,「七十五至八十間」臨高房山、黃子久、                      筆墨臻至化境,於此已見端倪矣!
           王叔明最多,感悟亦最深。一九三七年居京後,開始蒐集明朝畫人資
           料、作品,並與研究明朝歷史學家謝國楨、法籍收藏家杜博思常相往
           來,對明朝繪畫頗有心得,論畫曾云「次摹明畫,以其結構平穩不易入


















                                                                                                              2868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