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Bonhams Ming and Qing Cloisonne Hong Kong December 2, 2021
P. 13

華貴 · 溢彩







               掐絲琺瑯工藝自14世紀引入中國元朝,至15世紀明朝已發                      明代早期的掐絲琺瑯器,還出現一種「疊彩」的技法,即
               展成熟,所製之器大小各異,工藝上佳,色彩艷麗,而器                        在白色或黃色的不透明釉上施紫色或深綠色的透明琺瑯從
               型上更是推陳出新,體現當時掐絲琺瑯製作工藝的高度發                        而形成新的顏色。此外,明代工匠還通過將掐絲琺瑯中各
               展。最好例證,便是一對非常重要的掐絲琺瑯龍紋蓋罐,                        種顏色的組合而增強其顏色的效果,例如在雙鉤起線中,
               這對蓋罐有明宣德時期內務府御用監所造,其中一件收藏                        同時填入不同的琺瑯彩以增加視覺效果,類似技法在北京
               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另一件由瑞士Pierre Uldry收藏,現                  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件明宣德掐絲琺瑯瓜果紋蓋盒就
               存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中。                                    有所應用,見《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瑯器編1》,北
                                                                京,2011年,編號57。明代中後期,琺瑯釉彩又出現了更
               金屬胎琺瑯器製造工藝複雜,釉料配製和燒造技術難度                         大的變化,如白色變成了粉白,紅色更偏向棗紅色等。
               大,生產成本高,因此這種珍貴的製品很長時間主要是由
               宮廷製作,專供皇帝及皇室使用。也有少量掐絲琺瑯器作                        掐絲琺瑯器以其鮮艷明快的釉色為觀者帶來強烈的感官衝
               為貴重禮物由皇帝恩賜給王公大臣,民間很少流傳。                          擊,其掐絲起線以及口沿、底座金屬露胎部分加之以鎏金
                                                                處理,使器物在視覺感上更顯尊貴奢華。
               元末明初人曹昭在其1388年出版的《格古要論》中就評
               論:「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                        明清宮廷歷來對宮中傳世的掐絲琺瑯器尤為珍稀重視,這
               相似。」正是這種五彩斑斕的特性,加之以金屬為胎以及                        從宮中經常將舊器重改便可見一斑。內務府不但不拋棄宮
               琺瑯為料,使得掐絲琺瑯器相比瓷器、漆器等其它宮廷藝                        廷中遺留的前朝掐絲琺瑯舊器,往往指導工匠按照當朝的
               術品中更為特殊,獨樹一幟。而色彩在皇宮藝術中扮演著                        審美要求再對其進行改造。清宮舊藏中有很多類似的例
               重要的角色:不同色彩象征不同的等級和權力,這在宮廷                        子,見《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瑯器編1》,2011年,編
               服飾、官窯瓷器上都有體現。                                    號1及6。進入17至18世紀,清宮造辦處的工匠也經常為前
                                                                朝掐絲琺瑯器加配銅鎏金耳,口及足,以增加他們的視覺
               1456年王佐在新增補的《新增格古要論》中更提及:「大食                     效果。
               窯……內府作者,溫潤可愛。」由此可見明代宮廷對掐絲琺
               瑯器的需求也在大量增加,而這種需求一直延續至清代宮                        本場拍賣所呈現的掐絲琺瑯器雖歷經歲月才得以流傳,但
               廷。從明代早期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官窯瓷器上亦可窺見官                       色彩依然鮮艷亮麗,仿佛將當年皇室宮廷陳設五彩斑斕掐
               窯瓷器在器型上對掐絲琺瑯器的影響,然而14世紀時,能和                      絲琺瑯之盛況歷歷再現。雖然器物上的鎏金難免多有磨
               五彩斑斕的掐絲琺瑯相媲美的釉上彩瓷還未能燒造出來,一                       損,但他們曆久尤新的釉色讓今天的我們仍可以像古人一
               直到明代早中期才出現了單色釉瓷以及釉上彩瓷。                           樣感受當年的華貴溢彩。
               與此相反,掐絲琺瑯早在元代就出現多種亮麗的顏色,如
               白、淺藍、藍、紅、赭、黃、深綠、草綠、黃綠、紫等
               色,後期更用「混色調配」工藝創造出新的顏色,如英國                                                      阿薩夫 · 海曼
               東方陶瓷學會第五任主席迦納爵士曾經所提及:混色技法
               最早在元代便開始使用,有些器物上見黃釉及綠釉混合調
               配,偶爾可見與紅釉調配。





















                                                         COLOUR / IMPACT: CLOISONNÉ ENAMEL IN TH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  1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