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Christie's, materpieces of Buddhist Art December 2, 2015 HK
P. 32

北魏滅於公元六世紀中葉,曾經一統的北方相繼為東面的北齊                     fig. A
(公元550至577年)及西面的北周(公元557至581年)所佔。北              Torso of a Buddha, probably Shakyamuni Buddha, Chinese, probably from the Xian area,
齊與北周各自為政,雖然僅約半個世紀後便為隋(公元581至618                 Shaanxi Province, Northern Zhou (557-581 CE) to Sui (581-618 CE) Dynasty. Yellowish
年)所統一,但二者對中國佛教藝術皆影響深遠。                          conglomerate stone, 30 x 12¾ x 7¼ inches (76.2 x 32.4 x 18.4 cm.)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Missouri.
此前的北魏君主大力贊助佛教藝術,最突出的例子莫如命人在雲                    Purchase: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 33-91.
崗和龍門鑿製大型石窟雕像及興建寺廟。該等佛像的表現手法,
俱深受公元二至三世紀印度貴霜王國犍陀羅和秣菟羅風格影響,                    (圖A) 	北周至隋 石雕佛像 陝西省(可能來自西安一帶)
其畫風應是經中亞商路傳入中土。犍馱邏佛教藝術格外注重衣褶                            	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納爾遜亞特金斯藝術館藏品
的描寫,而北魏工匠在這方面亦極盡工巧之能事。北魏(尤其是
公元六世紀初)佛像的特色是有大面積的幾何形狀與三角形的起
伏衣褶,就此可參見吉美博物館藏一尊工藝精湛的銅鎏金釋迦、
多寶二佛並坐像,圖見孟詩柏(H. Munsterberg)著作《Chinese
Buddhist Bronzes》圖34(紐約:1967)。

北魏滅亡後,北齊、北周相繼崛起,一種嶄新的佛教藝術風格應
運而生,這可能是因為新的統治者在背後推波助瀾,將之作為江
山易幟的視覺意符。值此之際,在印度中部發源的笈多塑像風格
(其謔稱「國際風」格外貼切),亦已傳入亞洲大部份地區。笈
多塑像的特色是形體曼妙,薄如蟬翼的法衣半遮身體,螺髮捲曲
秀美,此風在北齊朝廷頗受追捧,在北周也有一定的追隨者。

北齊有許多佛教造像具笈多風格的柔美曲線(參見2015年3月20
日經紐約佳士得拍出的安思遠珍藏彩繪鎏金灰岩佛像,拍品編號
755),而北周的如來菩薩造像則粗獷壯實得多,且臉形方正,
五官敦重。本尊方臉寬肩,伫然而立,呈現的正是後者的特徵。
佛之袈裟薄衣貼體(大腿部份尤薄),面相沉穩,與納爾遜亞特
金斯藝術館藏大型北周石雕佛身大同小異,圖見松原三郎著作
《中國佛教雕刻史論》卷二圖版369b(東京:1995)(圖A)。

隋代於公元582年興起,北齊與北周相繼亡國,但其新興的佛教
造像風格卻在皇祚短暫的隋代興盛不衰,對唐代(公元618至907
年)自然寫實的藝術風格發揮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30 Masterpieces of Buddhist Art 大俱足 — 經典亞洲佛教藝術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