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Bonhams July 7th 2020 Hong Kong Fine Chinese Paintings
P. 59
畫作
細審這批作品,發現有幾位畫家背景相同——他們都是二十世紀書畫大家徐悲鴻(1895-1953)的高足。在徐悲
鴻出任中國頂尖藝術院校——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前,他選派了幾位拔尖的學生前往倫敦深造,以拓寬他
們的視野。一九四〇年代後期的中國,時值內戰,年輕藝術家在國內發展的機會銳減。一九四六年,徐氏選派到
倫敦進修的四名學生很可能便是UCCL資助的。遊學結束後,陳曉南和張安治於一九五〇年返回中國,而張蒨英
和費成武則由此定居倫敦。
在倫敦期間,這些年輕藝術家「曾得到委員會(UCCL)的照顧,因而他們在返回中國或台灣前,將(這些作
品)贈予委員會以表謝意」 (引自歐文 · 拉蒂莫爾教授一九六八年七月十二日至利茲大學副校長的信件,此信
不曾發表;本輯每件拍品將隨贈該信複印件一份。)
吳博士與這批畫作的確切關係尚不明確,但他在倫敦或許亦曾參與照顧這幾位海外遊子,他可能還參與組織了一
九五〇年為這批作品在當地舉行的小型展覽。
彼時,UCCL通常在由其管理的中華協會召集會議,協會當時為在倫敦的中國留學生(通常囊中羞澀)提供了文
化家園和放鬆休閒的場所。中華協會於五十年代中期關閉,這批畫作旋即低調地借展予倫敦佛教協會。倫敦佛教
協會位於倫敦皮姆利科區埃克爾斯頓廣場一座由托馬斯 · 丘比特(1788-1855)設計的大型聯排屋,其中一間小
辦公室供UCCL使用。一九六七、六八年間,UCCL決定停用該辦公室,為這批畫作覓得新的展陳空間便成為當
務之急。最終,UCCL愉快地接受了其成員拉蒂莫爾教授的提議,將這批畫作以永久借展的形式展陳於其任職的
利茲大學中國研究系。
自一九六八年夏天到二〇二〇 年一月,這批畫作一直公開展示於利茲大學。每幅作品都配有畫框,因保管得
宜,數十年光陰荏苒,畫作上卻幾乎見不到歲月的痕跡。
這一珍藏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 亦打開一扇引人入勝的窗口,令人窺見利他精神的美好。因著悲鴻的啟發與
指導,這幾位青年畫家得以遠渡重洋,到西方追尋他們的藝術夢。儘管戰後的倫敦,飽受創傷,在大空襲與戰時
配給中劫後餘生,正自努力重建,畫家們卻發現,百廢待興的倫敦藝術界,已張開雙臂歡迎著來自世界另一端一
貧如洗的他們。
註1:皇家特許狀,或稱皇家憲章,乃英國君主簽發的正式文書。其歷史可追溯至十三世紀,經樞密院建議而設置,初衷乃為確立公立
及私營機構(包括城鎮)的特權與義務。此後,皇家特許狀亦頒予具備專業獨特性與不可取代地位的專業以及慈善團體。英格蘭、威
爾士及北愛爾蘭多所古老的大學,以及英屬東印度公司、渣打銀行、英國廣播公司等皆為皇家特許狀認證機構。
施福
2020年1月
FINE CHINESE PAINTINGS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