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Sotheby's Hong Kong Important Chinese Works of Art, Oct. 9, 2022
P. 89
遙想當年,穿越迴廊,經過一件又一件的西洋玩意, 度量衡的歷史重器「新莽嘉量」(圖四及五)。然觀
來到這沉香木雕雲龍座鏡面前,乾隆帝看到鏡中自 面相,高宗臉龐略顯豐腴,由此推斷鏡中境的繪製年
己,正值盛年貌俊朗。座鏡上方設有兩圓孔,彷彿日 代應略晚於養心殿本。
月相互輝映,一探才知別有洞天。經斜置鏡子反射,
清初自傳教士進京,引入歐洲嶄新技法與儀器,其中
層層牌畫營造立體效果,左方蓬萊仙境,右方乍見御
光影視學之事,尤獲宮廷關注,利用西洋技巧繪成的
容《是一是二圖》,嘖嘖稱奇。當時初觀其像,莫不
宮廷畫作應運而生。著名意大藉傳教士畫師郎世寧
念鏡中花、水中月、夢中蝶,自我與非己,虛實難
(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年)奉命把焦點透
辨。
視之法授予宮廷畫師,是為「線法畫」,在畫面上營
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乾隆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日 造深度,更形立體。雍正七年(1729年),總管內務
(1752年12月6日),「傳做擺水法殿西洋鏡一對」 府大臣年希堯(1678-1739年),受益於郎世寧的翻
,用庫內錫片。此西洋座鏡或正是檔案所列成對之 譯講解,撰成中國第一部闡釋焦點透視原理的《視
一。現知與此沉香木浮雕座鏡同類者僅一,比例雖 學》專書,除了重刻意大利畫家兼建築師安德列.
異,同樣巨碩,很大可能同時製造(見下文)。 波索修士(Andrea Pozzo,1642-1709年)成於1693年
的《建築繪畫透視》圖版外,附印透視線描圖五十九
乾隆御容畫像中,以《是一是二圖》的版本最多,前
幅,它們可能乃由郎世寧或其門生合作完成(林莉
後共製有五幅貼落,橫跨逾三十載,可悉此畫意構圖
娜,〈從《活計檔》看雍正朝的宮廷繪畫活動〉,
非比尋常。宮廷畫師傚法宋代「畫中畫」人物坐像
《故宮文物月刊》,第319期,2009年10月,頁38-51
(圖三),為高宗繪變裝御容。滿室古物環抱,高
,頁44)。書中有插圖以層疊畫片展示透視原理,並
宗身穿漢服,手執書卷,正坐榻上,身後屏風掛聖
指「如法畫去,自有天然深遠之妙」,圖中結構與此
容畫軸。畫中人與畫中畫,一左顧,一右盼,相對
座鏡如出一轍(圖六)。
成趣。畫上御題以詩文開首:「是一是二,不即不
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是故得名。五畫均存北 座鏡採極為珍貴的沉香木製。沉香,清檔中又稱枷楠
京故宮博物院,除一幅因品相欠佳外,其餘四幅著錄 香木,與檀香木一樣,除可用作雕刻材料,還宜於焚
甚豐,學術文章眾多(圖見邱士華,〈接二連三:清 燒供佛。據五十四年(1789年)暹羅貢品清單,象牙
高宗變裝像四幀析論〉,《故宮文物月刊》,第368 六百斤,檀香一百五十斤,但沉香卻只得三斤,足見
期,2013年11月,頁68-79,圖11-1、11-2、11-3、11-4 沉香極為珍稀(嵇若昕編,《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
;或張路,〈One or Two?: Self-representation in Emperor 展.竹木果核篇》,台北,2009年,頁102-3)。由
Qianlong’s Portraiture〉,汪濤,《吉金鑑古:皇室 於珍稀,傳世清代沉香木雕多乃由小塊湊成,如此座
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芝加哥,2018年,頁144-147 鏡,以大料拼接也是無可厚非。
,圖1a-d)。據 Kristina Kleutghen,出版的四畫中,以
如前所述,同類之沉香木浮雕座鏡僅一傳世,尺寸雖
長春書屋本年代最早(圖一),應繪於乾隆初年,其
異(56 x 25 x 高 81 公分),但製作年代應同。該
次為養心殿本(圖二),之後是那羅延窟本,較唯一
例初在倫敦佳士得2007年5月15日拍出,編號34,後
紀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庚子長至月本年代稍
兩度售於北京保利,分別為2012年6月5日,編號6051
早;詳見專文〈One or Two, Repictured〉,《Archives
及2018年12月8日,編號5450。該座鏡浮雕中式山水
of Asian Art》,2012年,第62期,頁25-46。參與的畫
樓閣,水門與月洞中別有境致,一面是航海冒險,
師有陸燦、姚文瀚、賈全等,有學者更指郎世寧或曾
另一面則是歐式城市人物,彷彿引領觀者經鏡孔越洋
為早期版本繪御容(邱士華,頁72-73;Kleutghen,
穿洲,一睨外面的世界。若把雕山水樓閣之例看成東
頁26-28)。
西中外交匯,那此龍紋座鏡,既有天子居內、宋畫為
比較故宮藏畫,鏡孔內袖珍之境與養心殿本(圖二) 據、古物作飾,配上另一面的蓬萊仙境,是過去、現
最為接近,屏風山水構圖相類,銅觚內也同樣置有長 在與未來的交織,也是乾隆皇帝就時間與歷史的自我
物。因尺幅之限,難繪細節,但鏡孔內境也畫有統一 反思。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