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中国印书网印书订单
P. 49

解并可以得到实际验证的。
               古人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枯燥的、日复一日的测量,首先
           将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确定并定义为一年,即 365.25 天;又将
           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和八节,即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
           至、立春、春分、立夏。与此同时,古人也将一天区分为 12 个
           时辰,这种区分也是基于在立杆测量日影的规律中所获得的经验
           而得来的;到了夜晚,日光隐没,古人就参照日晷的时长又发明
           了沙漏和水漏(也称作水钟),以确定作息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古人也掌握了大量观测天文现象而积累起来
           的有关其他星体绕日运行的规律,这主要包括金星、水星、火星
           和木星以及土星;并形成了有关 28 星宿的天文理论。最早有记
           载的天文著作是由战国时的楚地人甘德与魏地人石申两位天文
           学家分著并为后人合并而成的《甘石星经》。
               普遍被认为,易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来源于天文学。
                谈及《易经》起源及其发展,又非得从立杆测日影的科学实
           践开始;立杆测日影的工具,被称作“日晷”,亦称作“表”。之
           前所述,多从《易经》的哲学原理出发,但其必然建立在社会实
           践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分述如下——
                1,伏羲时期——易经基础理论的奠基者
                我们也许清楚:时间的概念建立在周而复始的太阳与地球等
           星体的圆周运动这一基础上;若没有这种周期性变化,时间的意
           义将不复存在,或者说时间的概念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伏羲测日的具体场景:古人测量太阳
           投影规律的装置非常简单,即直立一根木杆 PQ 于水平地面,在
           其正北侧划出如下图所示的刻度线 a-b-c-d-e-f-g-h-I 等,于是
           在北半球夏至这天的夏至点,阳光在木杆正北方的投影落在 R 点
           上,此时有效刻度线 a~i 没有被木杆的影子遮蔽切断,日光投影
           最短,此时其长度被设为 0;当冬至点时,上述有效刻度线经秋
           分后直至被全部遮蔽切断,此时木杆的投影最长,被设为 1;然
           后,从冬至经春分又向夏至回归,木杆投影又逐渐变短,直至经
           春分到夏至点刻度线又全部恢复完整状态。刻度线被断开时,这


           Nature Yee                  -- 44/323 --                Sep. 2024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