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桃園市110年度在地化課程_桃園區教材 電子書
P. 16
清代桃園的開 發
清代桃園的開發
桃園市位於北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交通往來的中繼站,原
來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南崁四社(南崁、龜崙、坑仔、霄裡)
與泰雅族大嵙崁群生活的場域。依據史料記載在明鄭時期有謝
姓人家溯南崁溪而上,進入現在桃園區一帶,而到清朝康熙
年間有閩人陸續進入本地從事小規模開墾。乾隆二年(西元
1737 年),薛啟隆取得福建省官署之許可,由臺南登陸,北
章 第 二 上開墾「虎茅庄」,其進墾的路線順著南崁溪向東南擴展,拓
墾範圍,以今日桃園市街為中心,東始於龜崙嶺(今龜山區),
西達崁仔腳(今中壢區中原、內壢、內定里),南至霄裡(今
置 位 地 理
八德區霄裡、竹園、龍友里),北至南崁(今蘆竹區錦興、南
崁、五福、內厝、山鼻等里),大約包括現今整個桃園市區及
上述四個鄰近鄉鎮的部分區域。
我們現在看到的桃園區,約在乾隆三十年(西元 1765 年)
左右逐漸形成。桃園最早的市街是從十五街庄福德祠到草店尾
福德祠間的草店尾街(中山路)以及公館頭街(民生路)所組
成的 T 字形街道聚落,是當時桃園最熱鬧繁華的地區。
嘉慶十一年(西元 1806 年)的械鬥中受到破壞,所以才
有漳人在嘉慶十四年(西元 1809 年)在周圍建土堡保衛家園
之舉,並新建街道 --- 中南街(中正路),景福宮在嘉慶十八
年(西元 1813 年)的重建,就在此最熱鬧的街上 。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