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7A661A7EFADB2ACF6A9C0C05D2DB971A46CB3F8B2C4A451A440B4C1BEE3A658AAA93230323530363039>
P. 3
三、馬來西亞新村當前面臨的問題
馬來西亞新村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浮現出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
新村的進一步發展:
(一) 土地權屬與產權不明:許多新村的土地屬於臨時地契或租賃性質,居民缺
乏明確的產權保障。此情況不僅影響了居民的居住安全與財產權益,更阻
礙了房屋的翻修、擴建以及產業投資等經濟活動的進行。土地產權的不確
定性也使得新村難以吸引外部投資或政府的長期發展規劃(何啟才,2020)。
(二) 經濟發展的困境:新村的經濟結構主要以農業與小型加工業為主,產業結
構相對單一,升級與多元化程度不足。由於缺乏足夠的就業機會,許多新
村面臨嚴重的人口外流,特別是年輕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發展,導致村內人
口老化,勞動力與創新動能不足,形成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
(三)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不足:儘管部分新村近年來獲得政府的撥款,基礎設
施與公共服務有所改善,但仍有許多新村在道路、排水系統、醫療設施及
教育資源等方面存在不足,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社區的吸引力(林
廷輝、宋婉瑩,1999)。
(四) 文化資產的流失與認同危機:新村為一種特殊的歷史聚落,其建築風格、
生活方式以及集體記憶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然而,隨著人口的流失
與都市化的快速發展,許多新村的老舊房屋遭到拆除或閒置,傳統的節慶
與社區活動也逐漸式微,新一代居民對新村的文化認同面臨斷層的危機。
(五) 政策支持與社區參與不足:目前政府對新村的政策多側重於硬體建設的改
善,缺乏長遠的社區營造與文化保存策略。與此同時,新村居民參與公共
事務的意願與能力也相對有限,社區的凝聚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四、馬來西亞新村與台灣眷村的比較分析
馬來西亞新村與台灣眷村是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兩種獨特的歷史聚落,它們除了
在形成背景不同之外,居民結構、空間型態、文化意涵及當代發展等方面存在著顯
著的異同。以下將針對這兩個聚落進行比較分析:
(一) 居民結構與社會關係之比較:新村的居民主要是原本散居在各地的華人農
民,他們在強制遷移的政策下形成了一個多元但相對同質的農村社區;眷
村的居民則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軍人及其眷屬,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
中國」社群,內部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軍階與省籍文化差異。
(二) 空間型態與生活環境之比較:新村的房屋初期多為簡陋的木造建築,隨著
時間的推移逐漸現代化,但多數新村仍保留著較為濃厚的鄉村聚落特徵;
眷村的房屋則多為磚造或木造的平房,主要分布在都市的邊緣或軍事設施
附近,具有較高的封閉性與集體性。
(三) 文化意義與社會功能之比較:新村承載著馬來西亞華人抵抗殖民統治、適
應新環境以及進行文化融合的歷史記憶,成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凝聚與文
化傳承的重要場域;眷村則見證了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社會重建與族群融合
過程,為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 當代轉型與發展之比較:新村目前面臨著人口外流、經濟發展困境以及文
化傳統流失等問題,正在積極尋求觀光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機會;
台灣眷村則在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保存政策的推動下,部分眷村已成功轉
型為文化創意園區、博物館或社區營造的基地,成為都市空間再生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