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09-32.33.34.35.36.37漫談慈悲梁皇寶懺電子書_卷九_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二 為畜生道禮佛第三十三為六道發願第三十四警念無常第三十五為執勞運力禮佛第三十六.發回向第三十七
P. 11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至心。五體投地。奉為國王
帝主回向。奉為父母親緣回向。奉為師長同學回向。奉為
信施檀越。善惡知識回向。奉為護世四王回向。又為十方
魔王回向。又為聰明正直天地虛空。主善罰惡。守護持
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回向。又為幽顯一切靈祇(音
齊)回向。又為十方盡虛空界。一切眾生回向。惟願十
方。諸天諸仙。龍神八部。一切眾生。從今日去。至於菩
提。恆會無相。不復耽著。】
這裡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回向。
佛在《地藏經》為我們講解閻浮提佈施較量功德輕重時,
強調了回向的重要性:「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佈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
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
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
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從
佛的開示中我們可以看出,修行人一定要心量廣大,所作
的善事若能不貪己有,能回向法界,反而其福不可為喻。
這也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為我們
所示範的「普皆回向」的道理。如果你只是以佈施、行善
去回向人天福報,雖然確實可以換來人天福報,但從究竟
了義上說,反而容易成為障道因緣,因為自古富貴修道
難,富貴而沒有智慧也更容易作惡最終墮落惡道,實際上
是「三世怨」。
《雜譬喻經》中曾講了一個例子,一個長者以貪圖富貴的
心供養眾僧,一位羅漢不僅沒有讚歎他,反而說他是有罪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