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2018_borderless_teachers
P. 40

36
 高中部教授一堂臺灣文化課程,期望透過 生動活潑的教學及實作課程,將臺灣在地 文化的精神與價值介紹給吉隆坡臺灣學校 的臺灣子弟及外國學生。
此教育見習之計畫理念有以下四點:
與探究知能的人力是重要的一環。師資培 育的國際化就必須替這些不同背景(經 濟、文化、種族)缺乏資源但有能力的師 資生,不僅預備他們自己也讓他們站在第 一線預備下一代,好成就更多能在一個全 球跨界環境下具有國際視野與流動能力的 人力,這將是國家軟實力與影響力的重要 一環。
教育部在 2016 年 1 月,提出「提升 青年學生全球移動力計畫」,旨在培育學 生具備「溝通力」、「適應力」及「專業 力」3 項基礎核心能力,以期能「在地國 際化」,或展現與國際企業共創國際品牌 之實踐力。其 4 大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 國際溝通之語言能力及合宜的溝通行為。 促使學生認識外國文化、尊重及欣賞文化 差異,並具備國際視野與異地生活的能 力。讓學生具備與國際接軌及跨境運用的 專業知能。促使學生具備跨境就業及國際 關懷的意願與能力。
其中,該計畫也提及提升師資多元文 化素養措施,其中,包括,擴大海外見習 實習,鼓勵師資生至先進國家 ( 如芬蘭、 德國等 ) 及海外臺校進行海外見習或海外 實習。鼓勵師生取得華語任教資格及海外 任教,如:送師資生至海外僑校、中等以 下學校及幼兒園實習。規劃卓越師資培育 獎學金獲獎學生 ( 卓獎生 ) 赴海外任教之 制度等。(教育部,2016)
另一方面,由於東南亞國家向為我國 新住民及境外學生主要來源國,除地理位 置接近外,近年來該地區經濟與社會進 步快速,有鑒於此,政府推出「新南向政 策」,期深化政經文化及教育雙向交流與 合作。
教育部為執行「新南向政策」,協助 大專校院開拓與東協及南亞國家的實質教
1. 教育見習對師資養成之重要性
教育見習是師資養成課程的高年級生 在未正式擔任教師與試教前,至施教學校 參觀學生環境,認識學生,觀摩教師教學 的一種教學方式與課程。教育見習在目前 師資培育課程中多未獨立成為一門課程, 而由負責教學實習課程教師或相關科目教 師視需要分配於適當時間與適當教學配合 (林生傳,2000)。即是師資生在參觀、 觀察、見習及試教的實習過程中的一個階 段。
見習是半參與的一種學習活動,在班 級輔導教師督導之下,協助處理教學工作 的事務。以擔任教師助理的型態,協助準 備教學資料、佈置教學情境、共同帶領教 室外的教學活動、負責小組學習或討論活 動、批改考卷和作業及其他級務處理。
2. 培養國際行動力
為培育 21 世紀國際化人才以因應全 球化的挑戰,教育部在 2011 年 4 月公布 了《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宣示政 府對於中小學國際教育的重視。其中提 及,「21 世紀的臺灣公民,必須具備國 際觀和地球村概念,提昇國際參與跨國競 爭的實力。教育體系被期待應該扮演積極 角色,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如何在中小學 教育階段,奠定國人厚實穩固的國際化基 礎,以蘊蓄未來縱橫全球的創新力和行動 力。」(教育部,2011)
教育部進而在 2013 年 12 月公布《教 育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及培育具有國際化
106 年度教育部補助師資培育大學辦理國外教育見習 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計畫成果專書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