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5 - 中國抗日戰爭真相_Neat
P. 405

後 記(初版)


            一、 作者於民國 89 年(公元 2000 年)與友人登上嚮往已久的長城,有幸得償宿願頗為興奮,
                 長城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遺蹟,也是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工程,更重要的它是為抵禦外
                 侮,以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安全屏障,也證明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兩千多年來,

                 有太多感人的歷史故事傳頌民間,在這裡應向歷代戍守長城為國捐軀的英雄烈士致敬。尤
                 其日本關東軍自民國 20 年「九一八」侵佔東北以後猶不滿足,於 22 年又集中兵力 8 萬
                 餘人進犯長城,國軍動員東北軍、西北軍、晉軍、中央軍組成八個軍團,約 20 萬人,於
                 山海關(第 57 軍)、冷口(第 32 軍)、喜峰口(第 29 軍)、古北口(第 25 師)、南天門(第

                 2 師)、羅文峪(第 29 軍)、新開嶺(第 83 師)等重要關口對來犯日軍浴血奮戰兩個多月,
                 數萬人為國犧牲。元月 1 日,日軍攻擊山海關,守軍安德馨營長率屬血戰三日,全營陣
                 亡;3 月 9 日及 11 日,第 29 軍組成大刀敢死隊,曾兩度夜襲日軍,砍殺日軍數千人,
                 造成「喜峰口大捷」。經詢問同行年輕友人,均不知長城抗戰的悲壯歷史,令人悵然若失,

                 不勝感慨。
            二、 民國 26 年「七七事變」,作者年方六歲,經歷過抗戰八年的痛苦歲月,在中央軍保護下
                 的好日子沒過幾天,爾後就是躲土共,躲日本鬼子,躲八路軍。最後山東淪陷了,受日本
                 人統治,年輕人不甘受淪陷區教育,追隨政府逃亡大後方求活路或當兵打游擊,家中只剩

                 老弱婦孺提心吊膽,忍耐等待煎熬度日,深信抗戰一定勝利,果然日本投降了,令人措手
                 不及不敢相信,激動、興奮、歡欣的日子太短,隨後是另一場災難的降臨。未經歷過抗戰
                 的人,不知道抗戰的艱辛痛苦,不知道中國人的慘烈犧牲,不知道日軍的殘酷暴行,但應
                 該知道抗戰勝利對改變中國命運的重要性,而抗戰歷史應為每一個中國人熟知的常識,甚

                 至可以當做故事傳頌。
            三、 本書以參考國內著述及有關單位史料為主,並以抗戰時期參謀總長何應欽上將所著為準,
                 另參考日軍戰史、外國譯著、中共中央及第 18 集團軍公布史料,又近年來大陸作家蒐集
                 未經公開的中共檔案及黨史資料等,極為珍貴,本書力求採用真實史料,故以真相為書名,

                 但不符或錯誤仍難完全避免,故期方家多予指正,俾便修正。本書旨在使一般讀者了解抗
                 戰經過事實大要,未作深入的探討,對專家而言實嫌淺陋。書中部分內容說法或有不同,
                 乃基於時空背景、敵我立場或為政治考量而發布的資料,難免有差異,如民國 30 年 6 月
                 5 日,日軍轟炸重慶造成大隧道窒息死亡兩萬人慘案,事後調查實際傷亡一千餘人(死亡

                 992 人,重傷 151 人)。因此對各方不同的說法或數據差異,讀者依常識判斷當可獲答案,
                 資料來源均有參考依據,對有爭議之處,均有註明依據來源;其他未能詳加註記,再次表
                 示歉意,如有再版機會自當加以補充。
            四、 本書編輯自蒐集資料開始已近七年,早期蒙黃復興黨部同事田本謙、陳宗嶽同志協助整

                 理、籌印事宜,去年完成初印大樣,經閱後深感不足,適作者離職到中華戰略學會,又請
                 謝台喜將軍協助重新整理充實,歷時一年多,最後請李啟明、高天倫、鄧定秩、席代岳、
                 傅應川、張鑄勳等將軍審查補充重要會戰評述等資料;又摯友閻志龍將軍、喻三民及高浴
                 新學長多次提供修正意見,終於完稿送印,對以上諸友的熱心參與表示感謝。另為籌措印

                 製經費,商請企業界好友彭蔭剛、許智明、馬玉山、沈慶光、王讚崇、呂學博、方財源、

                                                           381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