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臺北大學70周年校慶特刊
P. 119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新詩,他將「劍 三峽校區闢建之初,李建興校長就引進許多大樹,
橋」的景色和依戀之情,融入詩中,表達告別劍橋的 使校園綠意盎然,生氣蓬勃。一○○年侯崇文校長卸
淡淡哀愁。由於意境典雅,大家都耳熟能詳。 任前夕,希望平沼能捐種櫻花,及出資製作「校歌」。
平沼全力支持,遂在「鳶園」附近種植櫻花一六○棵。
歲月如梭,母校創校倏焉七十秋,逢此「耆壽」大
慶,備有所感。一以對母校的成就深感驕傲;再則對 「校歌」也出爐,經過多年傳唱,蒙校務會議於今年
於母校的教導,倍增感激之情。回顧母校的發展,從 正式通過,臺北大學終於有了「校歌」,校友們無不
民國卅八年創立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歷經五度改 熱淚盈眶。
制,而於八十九年成立國立臺北大學,新校區設於新 薛富井校長任內對校園美化亦不遺餘力。及至李承
北市三峽區。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開啟了母校新的 嘉校長對校園景觀,更有新的構想,於一○六年夏與
里程碑,屆此「七十周年校慶」,理當盛大慶祝,為 平沼商議,希望在「心湖」周圍建置「櫻花步道」,
母校添壽祝福! 為慶祝母校「七十年校慶」掀開序幕。平沼完全贊成,
乃獨力出資自當年十一月起先後種植「吉野櫻」與「富
緬懷創校伊始,在歷任校長(院長)和全體師生、
校友篳路藍縷,齊心努力下,創造了奇蹟,而有今日 士櫻」近八百棵。景觀更臻秀麗,成為台灣賞櫻重鎮。
的規模。這段可歌可泣的過程,和歷任校長的擘劃功 櫻花盛開時,湧進數十萬人賞櫻,母校再次揚名,於
績當載入校史,永永銘記。 心甚慰。
平沼對母校的栽培,不曾或忘,一○一年拙著《全
回憶五十二年入學之時,校舍簡陋,空間狹小;由
於師長們都是當代大儒,治學嚴謹,教學認真,因此 力以赴》新書問世,特闢〈情繫臺北大〉專章,敘述
在這小小的天地裡,卻孕育出我們胸懷大志的格局, 母校點滴。眾多學長紛紛來電對本章的內容咸表感
而能立身於社會;同時也凝聚了師生、校友的濃郁情 動。映照著平沼參與校友活動廿年的觀察所見,每位
感。其實那狹窄簡陋的園地,卻是我們的「康橋」, 校友都有拳拳的愛校之心,這是母校最大的資產,當
這份榮耀深植心田。據悉,建國合江校區即將拆除改 可告慰歷代師長。
建,又是母校另一階段的發展,我們樂見其成。只是 綜上,平沼所作所為,只是報答母校恩情於萬一,
那斑駁建物留給我們最深切的情愫,只能永存內心 不足掛齒。而校友回饋母校者,絡繹不絕,不落平沼
了! 之後;且為慶祝七十年校慶,也出錢出力,令人感佩。
讓我們共同祝願:母校榮光照耀環宇。走筆至此,想
然而,不必惆悵,因為我們心中新的「康橋」,已
在三峽校區萌芽。經過廿年的建設,已成為全台最美 到《詩經•小雅》的雋言,摘錄於下,以為母校壽。
麗的校園,已然挺身國際知名的一流學府,正是「孵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
育化成,振翅鳶飛」之際,真是無限光榮。不言而喻, 之方至,以莫不增。
建國等舊校區是我們的記憶,三峽校區是我們的未來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
和憧憬。要有這樣的體認,歡度七十年校慶才有真實 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的意義。
九十七年宏偉的「法學大樓」即將完工,當時的法
學院江朝國院長,對法學教育設計了「五年捐募計 國立臺北大學校友總會
畫」,包括研究、教學與實習等,需款伍佰萬元,盼 榮譽理事長 張平沼 謹識
平沼支持。既是母系的發展,義不容辭,乃如數分年
捐獻,以助其成。該計畫完成,成效卓著,十分快慰。 中華民國一○八年十月
為期光大效果,此項捐款持續至今,略報母系恩情。
118 國立臺北大學七十周年校慶特刊│ 119
國立臺北大學七十周年校慶特刊│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