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2021電子物理系系刊
P. 29

在嘗試中逐步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航向

                陳教授:「我也是轉了電工系才知道電工系在讀什麼。」




           Q:請問教授當年的求學經歷?


                 回憶起當年自己考取大學的情況,陳永富教授莞爾道:「其實就是跟一般
           人一樣考到哪裡就填到哪裡,甚至一開始我也不是考進電子工程系,我是考進
           控制工程系。」直到大一念完,才在電控系的直屬學長建議下,轉進電子工程
           系就讀。當年的電工系,近代物理就是必修,同時還得在一學期內全部教完量
           子力學導論、熱物理等相關基礎科學;數學方面的培養也絲毫不輕率,從線性
           代數、微分方程、複變函數到機率統計,全部修好修滿。這段在電子工程系的
           大學訓練,造就陳教授在物理、數學方面扎實的基礎。

                 在電工系就讀的期間,陳教授因此發覺自己在物理、數學方面的天賦和興
           趣,也曾在大學時期旁聽幾門電子物理系的課。當年的電工系雖然並沒有硬性
           分為系統組跟固態組,然而大部分的學生還是會依據自己的興趣作為選修課的
           依據。但是教授當年志向未定,因此便懷著江海下百川的精神,廣泛的修讀固
           態物理、通訊原理等涵蓋固態及系統組的核心課程。「當年那個看似沒有方向
           之下的權宜之計,其實反而對我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因為日後跟人家討論溝
           通時,反而多出一層意想不到的廣度。」教授指出。

                 民國79年,那一年是第一屆可以學士逕讀碩士,然而當時能夠逕讀研究所
           的門檻卻很高,成績要前百分之10。所以大比例的學生儘管想攻讀研究所,但
           如果沒有考上任何研究所,就會選擇先服兵役,當完再回來考;或是直接就業
           等其他生涯規畫選項。陳教授當年即是把握直升研究所的機會,繼續往學術領
           域發展。

                      博士念不念?在臺仍保有發展舞臺的土博士之光




           Q:請問教授當年攻讀博士學位的動機?

                 陳教授從小便夢想成為老師,因為沒有就讀師大相關院校,所以便決意
           投身大學的高等教育,這個念頭成為他攻讀博士學位最早的動機。然而選擇
           留在國內而非出國研讀博士,關鍵原因在於當年電子工程系有許多正向的例
           子,諸如:吳重雨、沈文仁、陳明哲教授等都是在電工所自己培養的博士,
           畢業後留在學校裡面其實無論於學術以及教學方面各表現都非常的傑出,因
           此留下來感覺並沒有比較不好,造成在1990年左右,其實出國的人明顯開始
           下降,出國比例相較以往開始翻轉,國內良好的研究風氣跟後續高發展性的
           就業舞臺,留住更多的研究人才選擇深耕臺灣。

                 這樣的研究風氣延續到十幾年前,為求國際化讓更多的莘莘學子遠赴異
           地求學,越來越多人鼓勵自己培養的學生到外面去歷練;再加上一些失敗的
           例子被無限放大:例如有人念了五、六年不太理想的、博士念完之後去從事
           另外一個產業的實例,然而儘管這些都只是少數,卻礙於沒有清楚的論述,
           而形成現在「唯有洋墨水高」的社會氛圍。對此,陳教授也發覺,這樣會衍
           生一個在臺灣高教嚴重的問題:臺灣高等教育、研究人才面臨短缺的危機。
           因此,我們從陳教授的人生例子不難看出留在臺灣深耕的土博士同樣足以展
           現優異的學術研究能力以及日後有所發揮的職場舞臺,值得我們深思未來站
           在人生的選擇路口時,是否仍一味的「崇洋媚外」?
                                                                                                    26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