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孝的精神與中華文化
P. 12
156
(三)孝的必然擴充
近代有學者提出孝是泛道德主義的意識型態,為促進集體主義化
56
之家族與社會的和諧、團結及存續。 吾人認為,從心理學的範疇來研
究孝道,謂之不離心理或社會種種現象的影響,這種說法不能說全然
沒有道理。然孝行是否只是一個泛道德主義的意識型態下的產物呢?
肖群忠先生指出,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
了孝道存在的哲學前提。然孝道的概念傳到曾子便全面的泛化。曾子
說:「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斷一樹,殺一獸,不
以其時,非孝也。」、「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
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
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大戴
禮記 ‧ 曾子大孝》)孝在孔子那裡僅僅是一種倫理意識,然到了曾子,
57
發展成為一種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政治觀的統一體。 我想這個
問題可以如此來思考,曾子這種泛化是否違背了儒家思想呢?若不是,
又該如何來理解呢?如果是,曾子為何要違背儒家思想而提出這種泛
道德主義的意識型態呢?嚴格說來,事君不忠,就是不忠;蒞官不敬,
就是不敬;朋友不信,就是失信;戰陣無勇,就是無勇。斷一樹,殺
一獸,不以其時,我們可以說就是不仁。準此,何以這些都要冠以「不
孝」呢?是否曾子已經將諸德皆納入孝的範疇呢? 58 筆者認為曾子這
種說法,基本上沒有離開儒家的思想。上文也提到《論語》「其為人
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
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嚴格說來,孝弟是家庭倫理,「犯上」、「作
亂」是君臣倫理,二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何以有子有此說法?我想
還是不離「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這層意
59
思。這裡非常強調「本」、「末」的概念。 本沒有固好,是必然不能
56. 參見楊國樞〈現代社會的新孝道〉,《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年),頁 37-76。
57. 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頁 44。
58. 肖群忠認為「事君不忠,非孝也」,是曾子將忠納入孝的範疇。見氏著《中國孝文化研究》,頁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