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孝的精神與中華文化
P. 2

146



            壹、前言
            貳、孝的真精神

            參、孝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肆、中華文化之傳承永續
            伍、結論



            壹、前言


                  孝是中華文化當中的重要特色之一,甚至說中華文化就是孝文化。

            然而孝在中國歷史的嬗變,有其積極的肯定與消極的否定。尤其在面
            對當代西方文化的衝擊,講民主、自由、科學化、現代化,是否就意
            味著必須拋開舊道德、舊文化呢?何以民初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人們要

            反對孝呢?傳統難道一定與現代起衝突嗎?孔子提倡的孝是沒有問題
            的,這是學術界的共識。那麼孝在歷史上的演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孝的本來面目、真精神又為何呢?面對當今文化多元化、主體個體化、

            重知識輕道德的時代,孝之德逐漸被遺忘了。吾人不禁要問:孝是否
            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呢?在當今兩岸積極弘揚中華文化的同時,也

            發現「中華文化」似乎是聯繫兩岸的精神扭帶,那麼「孝文化」是否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呢?而中國大陸期許「中華文化國際化」,其
            理論與實踐又如何可能呢?



            貳、孝的真精神


                  孝起源於何時,有不同的說法。然而大興於周代可以說是比較可
                               1
            信的一種說法。 從周代到當代,「孝」經過道德倫理化、政治化、哲
            學化的過程。這當中的嬗變,有肯定,有批判,使得孝的精神似假似真,
            令人莫衷一是。如今經過時間歲月的試煉,文化的衝擊,孝再次屹立
            不搖於中華文化之間。孝可以說是中華文化最突出的特色,甚至有學



              1. 康學偉從理論、邏輯推測孝觀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產物,即孝可能起源於上古五帝時代;楊國榮認為孝是起源於殷商;
               李裕民從孝字之源起,認為孝起源於在殷周之際。何平從思想的角度,認為殷商的孝慈倫理概念似乎還很朦朧和淡薄,當是
               周代提出的德目。以上討論見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頁 13-21。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