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16
P. 41
的道路建設納入了工部局的計劃書中,到 20世紀30年代是舊上海建築發展的頂峰時
1864年初虹口的道路已經大為改善。虹口的 代。當時上海的中外移民不斷增加,中外資金
大發展得力於1899年國際租界的正式宣告, 大量註入,英租界地皮變得奇貴。在工部局的
以及工部局對虹口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上 鼓勵下,很多地產發展商就瞄準了這與英租界
海工部局很多市政單位在虹口成立,如工部 一河之隔但價格便宜很多的美租界。當時舊
局漢壁禮男校和女校、工部局屠宰場、水泥 上海誕生了很多國際性的知名企業,很多大
地下管道生產廠、工部局隔離病院、工部局 公司也把自己的職工公寓造到距離南京路並
電燈廠、郵電大樓、救火會、工部局上海監 不遠的虹口,如虹口的永安里,就是永安公
獄等都投放在虹口。 司為自己的職工建造的公寓房子。當時工部
局捐稅是以地皮的價值來估算的,因此造高
隨著馬車、黃包車的先後出現,特別
是1907年造了鋼橋開通公共汽車之後,蘇州 樓獲利高,在虹口造高樓比在英租界造樓獲
河兩岸交通不再困難。20世紀初,外國差會 利更高,因此,虹口招來了很多頂級的地產
紛紛在北四川路一帶建立教堂和出版機構, 開發商,如中東猶太商人小沙遜在虹口就建
懷恩堂、廣東浸信會堂、守真堂景林堂、滬 造了不少精致的公寓樓房,專門滿足白領階
北會堂、鴻德堂及美華書館和廣學會相繼在 級的需求。很快,一棟棟造型獨特的公寓和
此設立。 成批的弄堂房子,沿著四川北路和吳凇路兩
邊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早在19世紀晚期,就有一些猶太人和俄
羅斯人遷入美租界,之後日本、朝鮮等國僑
民陸續遷來。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在
上海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的僑民。
然而在1870年,上海的日本僑民只有10名,3
名住虹口,7名住英租界;在1900年也只有
736人而已;大批日本人來上海定居是在1920
年以後。最早進入虹口地區的是日本機構、
日本領事館和東本願寺上海別院。1873年日
本領事館從英租界搬到現在的閔行路時,當
時那裏一片荒野,由於日本移民紛紛跟了過
去落戶,在日本領事館和東本願寺周圍與其
他移民一起開拓下,現在的吳淞路一帶漸漸
繁榮起來,後來擴展到北四川路北部、虹口
公園附近。據統計,1932至1945年間,虹口
區日本僑民最多的時候超過3萬人。日本人
在那一帶設立神社、寺廟,建立海軍陸戰隊
指揮部等,有幼兒園2所、中小學5所,軍政
機關、商店、會社、工場972家,醫院(診所)
約50所。虹口北四川路千愛里一帶成批的花
園里弄住宅大多在20世紀30年代建造起來的。
由於日本僑民成為這裏的主流居民,以至於 上圖:位於天津路熙華德路(長治
後人誤以為虹口曾經是“日本租界”。但事 路)的日本郵政局 1945年被拆除
實上在上海從來就沒有過日本租界。 (作者收藏)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