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图解猪病防治
P. 15
单元二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
病。其临诊症状从急性、亚急性到慢性不等,以高热、皮肤发绀、全身内脏器官广泛出
血、呼吸障碍和神经临诊症状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 100%。
据报道,本病于 1914 年发现于坦桑尼亚,1921 年在肯尼亚发生并被确诊,截止目
前曾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六十个国家流行,只有 13 个国家根除了疫情。2018 年我国
首次报道非洲猪瘟疫情,并迅速在国内蔓延。
【病原】非洲猪瘟病毒(ASFV)为非洲猪瘟病毒科,具有虹彩病毒的外形,痘病
毒的内涵。该病毒是一种二十面体对称,带囊膜的双股 DNA 病毒,直径 172~220nm。
标准的免疫学试验不能区分病毒株,但根据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能将病毒株区别,并分为
不同基因型(目前已确定 24 个基因型)。
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此病毒均不产生典型的中和抗体,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另一方
面,除某些超强毒株感染外,康复猪能抵抗同源毒株的攻击或再感染,但不产生传统的
中和抗体。
ASF 病毒具有吸附猪红细胞的特性,但经细胞传代培养后,则失去这种特性,抗血
清可阻断 ASF 病毒对猪红细胞的吸附作用。但并非所有血清型都具有此吸附特性,据
此,ASF 病毒可分为红细胞吸附性病毒(HV)和非红细胞吸附性病毒。
ASF 病毒能在猪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但不能在 T 淋巴细胞中复制。体外
培养时,可在猪的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和白细胞中复制,还适应生长于 PK-15 细胞、
BHK-21 细胞、MS 细胞、CV 细胞和 Vero 细胞。
非洲猪瘟病毒对温度和酸的抵抗力很强,室温干燥或冰冻数年仍存活,室温中经 18
个月仍能从血液和血清中分离出病毒。对高热敏感,在 60℃经 30min 即死亡。对许多
脂溶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非洲猪瘟仅发生于猪和野猪。病猪体液、各组织器官、各种分泌物、
排泄物均含大量感染性病毒。ASF 病毒是虫媒病毒中唯一的一个 DNA 病毒,猪虱、隐
咀蜱、钝缘蜱等软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其中软蜱也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贮藏宿主。猪是
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ASF 病毒在软蜱和猪之间形成循环感染,使 ASF 在非洲很难消
灭。
引起非洲猪瘟暴发的常见原因是污染的车辆、饲料、人员和物品,猪群一旦感染,
传染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高。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 3~5 天,也可延长到 19 天,个别长达 28 天。
ASF 的临诊症状很难与猪瘟区别。根据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途径不同,ASF 可表现为最急
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类型。最急性型往往未见到明显临诊症状即倒地死亡。有
时可见食欲消失、惊厥,几小时内即死亡。急性型表现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到 40~40.9℃,
稽留 3~5 天,体温下降,临死前呈深度昏迷状态,1~2 天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皮肤出血,死亡率高。亚急性呈现鼻、耳、腹肋部发绀,有出血斑(图 1-25,图 1-26,
图 1-27,图 1-28)。时有咳嗽,眼鼻有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物,后肢无力,出现短暂性
的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慢性型特征为怀孕母猪流产、腹泻、呕吐、粪便有黏液、血液,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