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盘联历史年鉴1.0
P. 117
过年,他说“离开家在外工作很辛苦,见面次数也很少,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聚
在一起,人老了,总是想要子女在身边陪伴”。面对老人殷切的希望,坐在一旁
的小女儿一直陪在老人身边,她即将步入高考,迎来新人生的新起点。对六旬的
林老人来说,每年小女儿的学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家里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
老母亲需要照顾,虽说艰苦,但是他却很开心。他说“以前读大学都需要考试,
如果你考试通过就可以读大学,考不过就不能”。现在国家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
5+3 模式。对于小女儿读书的事儿从来不敢怠慢,生活费也不会少给,怕她在外
面不够用,吃不饱,穿不暖或者看着别人买什么,她却没有钱,各方面都考虑得
十分周到;此外,母亲生病,他日夜照顾,做到子女应尽的义务,他说:“孩子
们长大成人,全家平平安安的就是我最大的期盼。趁我还可以呼吸,我想多看看
他们,我爱的家人。”
邻里邻居都了解老人的为人,对老人的口碑也不错。老人的平易近人让我们
为之感动,从他那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村人的独特热情,面对生活的点滴都用最好
的态度去对待。需要他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从来不摆架子。我们了解到以前这
里没有学校,大家上学要走几公里才能到,没车没路,仅有的几条路也都是狭窄
的泥巴路,下雨天和冬天,都是靠拽着旁边的草缓慢前行。所以村里人就想到在
自己村里建一所小学,这样也不用苦了自己的孩子。为孩子、为祖国的未来打下
牢固坚实的基础,为他们做好学习的后勤保障。
村里向教育局申请到了主要的建筑材料,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修建一所学校的
需求,每家每户都分别捐出七元来购买剩下的物资。在那个饭不饱肚,衣不暖身
的时代,七元似乎是一个很巨大的数字,剩下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管男女老
少都参与学校的建设,彼此互帮互助。在教育局的竭力帮助和全村人共同努力下,
于 1975 年创建了村里第一所民办小学并命名为“小树林小学”。他们给村里的
孩子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林老也从事了长达 20 余年的教书生涯,被学生唤一
声“林老师”,被当地人所敬仰。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