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20191002企劃書
P. 20

台灣電影簡史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高松豐次郎攜帶一萬尺底片來台,
               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高松豐次郎等一行人拍攝的《台灣實況紹介》。
               高松豐次郎定居台灣後,開始在台灣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


               1960年代 ,中央電影公司,他們所拍攝從《蚵女》《養鴨人家》
               《家在台北》這幾部電影叫好叫座,使得電影開始興起;
               之後也開始拍是不一樣的題材,如瓊瑤小說的原著來拍攝的電影....等。


               1967年聯邦電影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了絕佳票房,
               從此之後武俠、武打、功夫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

               台灣電影類型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種類也有許多樣,使的電影市
               場越來越大,應此戲院也一間一間的開張。


               1982年,中央電影公司拍成了四段式集錦電影《光陰的故事》,
               被認為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首部作品。
               而另一部具有「現代主義」的原著改編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
               突破保守勢力的抵制,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


               1980年代中葉起台灣電影開始涉及禁忌題材,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
               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其中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最令人震撼。

               80年代晚期,台灣電影產業開始沒落,1989年開放外國電影進口,
               台灣製片量一路下滑。

               1996年1月,由美國華納公司和澳洲威秀集團合資,在臺北市信義計
               畫區設立的「華納威秀影城」(現已改名為「威秀影城」),是臺灣
               第一座為了放映電影而專門建造的建築物。


               華納威秀是由兩棟三層樓的建築物構成,主要的用途是放映電影,
               多放映廳式電影院這種形態的電影院被稱之為「影城」,並結合了購
               物商場以及餐飲空間。
               之後臺灣大部分的「戲院」都將名字改為「影城」,但有許多僅是附屬
               在一般建築物內的電影院,放映廳數未必達到影城的規模。

               1996年起,國片每年產量僅15至20部,票房市占率僅為1~2%。


               2000年後,台灣的國產電影偶有佳作,面對好萊塢電影,
               國片整體上處於弱勢。


               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成為1945年以來最賣座的國片,
               票房達5.3億元,從這之後國片崛起,與外來片、西洋片並駕齊驅。


               只是舊式戲院已非常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多廳室的”影城”。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