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東新國小校刊全
P. 12

學校概況                                                                                                                    ( 四 ) 地理環境

                                                                                                                                               本校位於台北市東北端,東近南港高工,西有中國電視公司,南側鄰南港路,北沿基隆
                                                                                                                                          河及環東快速道路。
                                                                                                                                               本校位居南港區交通中心,十幾線公民營公車外,長途客運亦經南港路,捷運、高速鐵
            ( 一 ) 校舍面積                                                                                                                    路、台鐵於本校東南方形成「三鐵共構」交通輻輳加上新興大型購物商城的便利生活圈,此

                   本校現使用土地總面積 19511m2,約 5902 坪。                                                                                           站距本校不遠,步行約六分鐘可達,交通便利。



            ( 二 ) 校舍建築現況                                                                                                           ( 五 ) 發展條件綜合概述
                        本校校舍分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樓等四棟建築主體。目前有普通教室 44 間、專科                                                                         南港軟體科學園區及第二世貿中心緊臨本校東隅,對社區住民文化水平的提昇將有正面效應。
                   教室 9 間、電腦教室 2 間、視聽教室 1 間、會議室 1 間、圖書室 1 間、辦公室 11 間。                                                                     1. 地理環境條件利於學習環境的營造
                   1. 忠孝:73 年 4 月興建。樓高四樓,每層十間教室,包含了健康中心、幼兒園教室、活動室                                                                           本校鄰近三鐵共構之南港車站,交通便捷且生活機能佳;而本校學區位處住宅區內,周邊
                     及普通教室。                                                                                                                 環境靜謐,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
                   2. 仁愛:73 年 4 月興建。樓高四樓,包含了校長室、行政辦公室、圖書室、校史室、會議室                                                                         2. 公共住宅新建利於學區人口的成長
                     及韻律教室等。                                                                                                                在規模上本校屬中小型學校,小而美的結構易於管理。近年雖面臨少子化衝擊,然學區內
                   3. 信義:73 年 4 月興建。樓高四樓,每層四間教室,包含了普通教室、英語情境中心教室、                                                                           正進行公共住宅新建,利於學齡人口數的成長。
                     行政辦公室、諮商室、團輔室、潛能班及知動教室。                                                                                              3. 雙教學中心建置利於學校特色發展
                   4. 和平:73 年 4 月興建。樓高四樓,包含了陶藝教室、原住民教育資源中心、視聽中心、電                                                                           本校同時設有臺北市原住民教學資源中心及英語學習情境中心,是少數具備「雙中心」的
                     腦教室、英語辦公室、美勞教室及自然教室等。                                                                                                  學校,有利於學校特色的發展。
                                                                                                                                          4. 校舍改建工程利於整體辦學品質提升

            ( 三 ) 學校成立緣起與學校變遷                                                                                                               本校雖因校舍混凝土含氯離子偏高及中性化等問題,影響教學品質及空間運用,惟現已納
                                                                                                                                            入 103 至 111 年之連續性工程,刻正進行校舍改建計畫。俟完工後將成為本市嶄新的指標
                        本校的創設,係為疏解玉成、南港國小學生之擁擠,配合社區未來發展之需要而於民國                                                                              學校,提供孩子與社區更優質的學習和活動環境。
                   七十二年成立籌備處,七十五年校舍落成並正式招生。                                                                                               5. 逐步轉型為雙語學校
                        校舍於八十八年九二一震災時,發現處處裂縫剝落狀況,經建築師評為危險而需求補強                                                                              本校有英語情境學習中心,配駐有 2 名外籍老師,未來生活、體育、藝文等每周 8 節課會
                   之校舍,歷經九十年年至九十五年共分五年逐年補強及整修校舍,校舍結構補強後師生上課                                                                                 以主題方式帶入英語,把英文變成「生活工具」,可以在課程中以遊戲、表演等方式讓學
                   安全始無虞,雖經補強,建校多年,已略顯老態,如屋頂漏水等,處處仍需加強整修,極待                                                                                 童接觸英語,國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科仍是用國語教學。
                   重整使其堪用。                                                                                                                6. 成員互動融洽利於共同願景之形塑
                        創校時本校學區原為工業區,居民以勞工階級為主,至九十五內有明顯的變化,行政單                                                                              本校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對教育工作充滿熱忱,且教師間互動良好,團體結構趨於穩定,
                   位遷入本區,部份建物改建大樓,家樂福大賣場所開設,各家電視公司在本區設立,臺北第                                                                                 成員間互動融洽,有助於共同願景的形塑。
                   二世貿中心以及軟體科學園區的設置,使得本區有所改變,家長教育程度及經濟水準顯著提                                                                               7. 階段性校務重點利於整體學校發展
                   高。                                                                                                                       過去本校弱勢學生比例偏高,學生學習機會因社經背景而呈現兩極化現象,因此在前一階段
                        有鑑於此,本校無論是在硬體的整修維護或因應學區文化經濟的變化,家長社經地位的                                                                              的校務發展中,強調以關懷弱勢為起點,務期教育機會的均等及關照學生為校務發展重點。
                   改變,而需在軟硬體方面更加充實,必須設立活動中心、游泳池等及其相關軟硬設施。並且                                                                                 近來,隨著社區與教育環境的改變,未來在校務發展上,將整合「關懷、榮譽、活力、創新」
                   配合課程之實施,擬定計畫,期待共同營造快樂充實的學習園地。
                                                                                                                                            之學校發展願景,在「悅讀、藝術、健康」人生三大學習的基本需求下,透過專業的教學
                                                                                                                                            歷程進行有效的知能轉化,藉以培養兼具「基本能力」與「社群能力」的「新世紀東新人」
                                                                                                                                            之方向努力。

     12                                                                                                                                                                                                                                  13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