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豐原國中 五力全開 學生手冊
P. 61
釐清:提供探索架構
至於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指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怎麼想,以及如何規劃等高層認知能力)日漸成熟,父母就可以透過平常的閒談討 論,和孩子一起探索自己的興趣。關於探索的架構,有各式各樣的論述。在這裡, 提供家長三種比較容易判別的架構:
1. 喜歡相對靜態的室內活動、動態的戶外活動,或者兩者都喜歡。
2. 喜歡知識性的、體能性的,還是藝文性的活動。
3. 喜歡處理事物、處理資料,還是人際互動。 譬如,同樣讀土木系,戶外型的也許鍾情在工地現場工作;喜歡室內活動的
人可能情願選擇研究,留在實驗室。我認識的某位機師,他的興趣是「滑板」,但 喜歡的是研究「滑板的結構」,而非「溜滑板」,他就是知識型,而非體能型的。 我還碰過一個孩子,什麼才藝課都要上,週一到週五,課表排得滿滿。媽媽以為他 學習動機超強,就投入不少經費全力支持。但是,這孩子回到家從不練習,學習效 果當然不好,媽媽為此十分苦惱;停掉可惜,不停,又覺得浪費。後來我和那孩子 談了幾次,就發現他非常喜歡人際互動;別人上課是學才藝,他則是在不同的才藝 班裡廣結善緣。知道原因之後,媽媽決定只保留一項孩子真心喜歡的才藝,再以其 他花費較少的社團或運用親戚朋友聚會,滿足孩子的人際興趣。
培養:興趣會轉變
父母了解上述興趣的架構,加上平日的觀察,再配合適當的提問,就可以和 孩子一起釐清興趣所在。我女兒小學五年級時,因為跟著老師閱讀而迷上了《紅 樓夢》,除了針對幾位主角的性格,發表了一篇獨立研究報告外,對紅樓美食更是 產生極大興趣;她數度遵食譜烹煮,在家舉辦「紅樓宴」,期許長大要研究紅學、 開古典小說食譜餐廳。國中時,轉而醉心「天文世界」,平常喜歡閱讀天文相關書 籍,假日要我們帶她去科博館。高一參加營隊,發現自己對大腦很感興趣,原本想 研讀心理系,又因在學校義工社接觸到植物人的議題,而對大腦病變產生好奇。高 三準備大學入學申請時,和我們討論許久,終於決定選擇醫學做為生涯道路。由此 可知,興趣不像人格那麼穩定,可能隨著接觸的人事物、環境變遷或個人成長而轉 變。孩子的興趣發展軌跡明確、內在召喚強烈,當然可以做為生涯規劃的重要參考 因素。如果孩子的興趣不明確、不強烈,也許就需要擬定培養計畫;即使不能和職 業完全配合,做為休閒活動、生活調劑,也是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採訪整理│江美滿)
Students' Handbook At Feng Yuan Junior High School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