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26
124 客家政策 20年藍皮書
引領前行的客家力
1 客家語言 復興活力
「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 人 」,客家話的消失是臺灣多 元社會的危機。
「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客家話的消失, 無異是臺灣多元文化的重大危機。語言是思想、經 驗等知識的載體,失去一種無形的語言資產比失去 有形的物質、土地更令人惋惜,臺灣也將因失去客 家文化版塊而喪失文化資產的完整性與豐富度。過 去在威權統治時代,臺灣客家語言的使用因受打壓 而嚴重流失,連帶造成客家族群認同的危機,不僅 在學校說客家話會受到處罰,從原鄉向城市遷移的 客家人,也因為主流社會不使用客家話而策略性地 選擇隱藏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逐漸成為都市中的隱 形人。
客家話流失的危機感,結合臺灣本土社會運動的 能量,使得客家族群在長久沉潛其社會力之後,終 於在 1980 年代陸續冒出於社會政治場域。民國 77 年客家人發動的「還我母語運動」,真實反映出客 家社會內部的一股自救力量,也是一股自我圖存的 積極作為。直至客委會成立後,因應客家運動所揭 櫫的語言訴求,在 20 年間提出一系列活化客語、 復興客語的策略,此對於客語弱勢情形的改善,是 否已發揮振衰起敝的作用?以下試就三個指標來檢 視 20 年來客語復興運動的成果:
指標一、觀察客語從瀕危狀態至今,在「習得」 (acquisition)與使用上,是否有所提升?包含客 語教育資源、課程安排、教學人才培養、修習學 生與教學使用等多元面向的進展,以及客語族群 (Hakka Speaker)人數是否增加、使用客語年齡 結構是否向下延伸、日常生活使用客語頻率是否提 升等,凡此種種是否都朝著「去隱形化」的方向發
展?
指標二、觀察客語使用是否已走出原有固化的私 領域,例如原生家庭、社區等,而開始在公共領域 中,包含公事語言、大眾傳播媒體及公開場合廣被 使用,以致逐漸創造出更友善的客語使用環境?
指標三、觀察客語是否已成為臺灣多元社會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包含檢視國家是否將客語視為重 要資產?此即觀察法律、制度等國家建制設計中, 對於客語是消極的保存,還是積極的發展?同時也 可以從與國家考試連結的客語能力認證來觀察,檢 視通過認證人數及其年齡結構的現況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