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keepgoingwithtaiwannewculturalmovement
P. 138

藝術作為一種民族意識的表現行動
「那時候美術家渴望得獎,不只是為了自己出人頭 地,更重要的驅動力是為臺灣人爭取平等地位。」
     回到《楊肇嘉氏之家族》,這幅畫不只呈現當時藝術 家與贊助者的密切關係,林振莖認為它還揭露了藝術 帶來的政治效應,這是過往研究中較少注意的面向。 這幅作品在 1936 年獲選帝展,昭和天皇(1901-1989) 參觀展覽時好奇詢問畫中人物為誰。旁人回答是臺灣 楊肇嘉家族;天皇好奇追問:「楊肇嘉在臺灣很有名 嗎?」隔天此事便在日本報上獲得關注,更有許多日 本民眾因報導認出前去取畫的楊肇嘉。楊肇嘉從而體 認到,掛在壁上的一幅畫,比上東京街頭提倡十幾場 議會請願運動的演講還可能有更大影響力。畢竟一旦 畫作得獎展出,帶來的正面聲量不容小覷。
藝術之於當時民族運動的意義,也可由後續不同立 場的媒體之報導得到反證。《楊肇嘉氏之家族》得獎 一事,臺灣總督府的機關報《臺灣日日新報》竟刻意 迴避而無聲息,一反常態地在介紹 5 名帝展得主時獨 漏李石樵。透過爬梳歷史,林振莖首次釐清《臺灣日 日新報》「消音」的動機:李石樵所繪對象既是當時 民族運動重要領袖、人稱「臺灣獅」的楊肇嘉,毋怪 殖民政府的宣傳機器要封鎖這則新聞。 3
3 楊肇嘉就讀早稻田大學期間,受蔣渭水推舉為臺灣民眾黨駐日代表。 1927年,楊肇嘉向日本首相兼拓務大臣田中義一提出關於臺灣地方自治等 15 項要求,並聯絡各大政黨聲援響應。日本拓務官員見其來勢洶洶,曾以「臺 灣獅」稱之。
 136 137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