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keepgoingwithtaiwannewculturalmovement
P. 145
+1
口同聲地說,大家對於臺中的印象和 1920-30 年代的 臺中相去甚遠。黃子溢談及創作發想時翻閱當年的 警察日誌,記載著臺中曾是全臺灣知識分子最多的 地方。黃子溢看到這句話時感慨萬千,對照現在臺 中這座城市,不管是外縣市看臺中的刻板印象,甚至 連臺中人自己其實都很難對文獻裡的那段話感到一 絲驕傲的認同。張翰文表示以現在臺中人來講,逢 甲夜市、草悟道等消費性場所才是對這座城市的印 象,很難會想到文協巫永福、陳千武等知識分子為臺 中所取「文化城」之名的當年氣氛。
如今臺中樣貌的斷裂,促使黃、張 2 位在地年輕人起 身行動。臺中文史復興組合面對二手轉譯文本時, 可能會有經過多手後無法辨認原意的困境,所以愈 來愈傾向直接挖掘第一手資料,並進行深度訪談,建 構起空間與人的關係、細究重要歷史事件等等。再利 用走讀,讓學術作品落地在日常生活。以「臺灣文化 協會 × 美術散策地圖」的走讀活動為例,著重的便是 連結前述林振莖之研究與策展,重溯藝術家與贊助 人之間的關係,藉此理解臺中美術歷史發展脈絡。
張翰文由此描述他們持續做的事:「參與過走讀、演 出、認識這個環境之後,即便它相關的東西已經消 失,每個生活中的轉角都可以有意義,而不是一個平 凡無奇、甚至了無生趣的無味街角。希望大家能一 直站在一個不同的、可以變換的角度,來了解這個世 界。好比理解古蹟,不只是發思古幽情,更有助於我 們思考當下生活的不同可能性。也因此才更知道往
進步時代的幕後推手——向百年前的藝術贊助者與無名行動者致敬
百年 :延續臺灣新文化運動的當代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