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土地改革紀念館-電子報第二期20201215
P. 2

臺灣土地改革事業者-蕭錚-傳奇人生


                                                                         周茂春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
                                                             好台灣歷史社經研究中心  主任


                                                     現代最流行的口頭禪就是「愛台灣」,「愛」雖可輕
                鬆脫口,真正的愛卻要有具體表現,讓人感覺受惠,那才是「愛台灣」。一個外省人的

                蕭錚博士,寧願放棄優渥的立委生活,在台灣推動吃力不討好的「土地改革事業」,創
                辦「中國地政研究所」、「土地改革紀念館」,培育土地專業人才,熱心關懷幫助學生後

                輩,共同完成土地改革事業,在歷史上留下『愛台灣』的志業,讓許多人讚賞懷念。



                一、  圓滿推展台灣土地改革事業



                     1945 年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放棄對台灣的統治權,改由中華民國接收,雖歷
                經政權更替,但台灣人原有私人財產卻仍受保障。當時之經濟生產以農業為主,但農

                地卻為少數大地主(阿舍)所擁有,不合理的租佃制度,讓這些阿舍靠收租就一生享福,
                而勤勞耕種的農民仍然過著貧困生活。依當時之調查,台灣佃農最少占全農民戶數七

                成以上,可見當時社會問題之嚴重。他方面,在 1949 年中共又適時喊出「土地改革」
                口號,並大獲中國農民之支持,很快建立其新政權。在這時代背景環境下,國民政府

                唯有儘速推動台灣土地改革,讓占多數的台灣人支持,才能東山再貣,爭取反攻大陸
                的機會。而這個重擔,就落到在大陸時期就力主依據孫中山先生的「帄均地權」主張,

                推動中國土地改革的蕭錚身上。


                     蕭錚接受這個任務後,深知歷史上重大社經改革最後失敗之主因,在於推動時若

                「失人和」,則雖具「天時、地利」之優勢,到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因此在推動籌
                劃時,不但敦請富社會公義理念,對農業、土地問題有深入研究之專家及社會人士如

                陳立夫、湯惠蓀、沈宗翰、蔣彥士、黃通、張維一、李登輝、沈時可、王益滔等人參
                與,更聘請美國派駐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的顧問群協助,共同研擬、規劃、制定法

                令及督導執行等工作,以期推行時減少弊端與阻礙。而在策略上,更採取「由輕而重、
                順序而行」之改革路線,以減緩既得利益者之反抗,讓工作容易推動。因此,其實施

                步驟先由「公地放租」開始,將政府接收原日產中之原野土地轉成為公有耕地放租與
                農民耕作。接著辦理「三七五減租」工作,以減輕承租私有農地之佃農負擔。再來就





                                                                                                     1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