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十三行_手冊_內頁[單頁]_0509
P. 7
的關係、取用生態資源的情形,並且可以研
究推測聚落的生活情景與社會結構。
因應現代社會所面對急遽的氣候變遷、
有限的環境資源、匱乏的生產能源及文化漸
趨普同等議題,考古博物館藉助考古材料建
立環境教育的內涵,讓觀眾理解史前人類的
源的需求;普遍使用拋棄式物件,大量消耗
生活經驗及生存智慧,引導觀眾思索保存多
環境與生態資源;人類的生活也在全球化的
樣性的生態資源及多元的文化內涵的意義。
影響下,趨於普同,降低了文化差異性。
從實踐面來說,當代人類逐漸失去與自然環
相較之下,史前時代人們緊密地依賴大 境互動及生活取材的經驗與能力,考古博物
自然生活,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求,都直接 館成為提供恢復理解過去人類生存智慧的場
取材於自然環境。當時的人類用著原始簡易 域與途徑。
的工具,不僅維持個人的生存,也與同伴們
互相合作,建立聚落社會組織,延續族群的
生命。生存智慧就以口傳身授的方式,一代
代的傳遞,加上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差
異,各地的人類發展出不同的適應環境的能
力與方式,形成不同的獨特文化內涵。
考古博物館裡面保存許多考古學家從考
古遺址發掘出土的考古材料,包括史前文化
遺物以及遺跡的紀錄。從解析考古材料中,
可以還原得知當時史前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