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3 - 論語愛
P. 283

則兄弟不阿;苟得其義,雖仇讎不廢。故解狐蒙祁奚之薦,二叔被周公之害,
               勃鞮以逆文爲成,傅瑕以順厲爲敗,管蘇以憎忤取進,申侯以愛從見退:考之

               以義也。故曰:「不在逆順,以義爲斷;不在憎愛,以道爲貴。」《禮記》

               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考義之謂也。



                      桓帝時,劉梁舉孝廉,除北新城長。告縣人曰:「昔文翁在蜀,道著巴
               漢;庚桑瑣隸,風移碨磥。吾雖小宰,猶有社稷,苟赴期會,理文墨,豈本志

               乎!」乃更大作講舍,延聚生徙數百人,朝夕自往勸誡,身執經卷,試策殿

               最,儒化大行。此邑至後猶稱其教焉。特召入拜尙書郎。累遷,後爲野王令,

               未行。光和中,病卒。




               《論語愛》(244)每天五分鐘 2020/1/31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喻:

               (1)告知、說明。如:「曉喻」、「告喻」。通「諭」。

               《淮南子·脩務》:「曉然意有所通於物,故作書以喻意,以為知者也。」
               《史記·卷五二·齊悼惠王世家》:「乃留兵屯滎陽,使喻齊王及諸侯,與連和,

               以待呂氏之變而共誅之。」

               (2)知道、明白。如:「家喻戶曉」、「不言而喻」。

               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喻。」

               (3)比方。如:「比喻」、「譬喻」。
               漢·王充《論衡·自紀》:「何以為辯?喻深以淺;何以為智?喻難以易。」

               (4)姓。如宋代有喻樗。



                       英 surname Yu, to describe sth as, an analogy, a simile, a metaphor,

               an allegory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